福建消费网

福建: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节能降碳取得新成效

来源:福建新消费     发布时间:2025-11-14 11:10:31

2025年11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今天邀请到: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忠先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朝辉先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玉梅女士,三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杨国昕先生。他们将向大家介绍“十四五”期间,福建省生态省规划实施成效、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情况,并回答问题。

首先,王忠先生介绍了有关情况。

“十四五”期间,福建全力实施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进度符合预期,全省绿色低碳转型迈出稳健步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清新福建名片进一步擦亮,生态文明建设跑出福建加速度。

五年来,凝聚共识、强化协同,坚持战略引领,聚焦体制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改革实践取得新突破。

一是思想引领强基铸石。着力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及时将中央部署落实为福建实践。构建涵盖水、气、声、光、渣等各种污染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自然系统的生态法规体系;持续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每年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计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点,累计出台美丽福建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等细分领域政策文件100余份;形成省委牵头抓总、省人大立法监督、省政府谋划实施、省政协积极参与、部门和市县落实有力的工作格局。

二是机制创新争当先锋。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及时将中央部署与福建创新举措以制度机制固化下来。持之以恒深化传承发展厦门筼筜湖治理经验。深化生态司法创新,全国首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司法赔偿机制、首推生态环境审判技术调查官制度。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成效考评连续9年全国前三,河湖长制工作连续6年获得国家正向激励,累计39项改革典型经验入选建设美丽中国探索实践。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河湖长制和林长制、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三是试点示范闯出新路。坚持以点带面、渐次推进,全面打造绿色发展领域试点矩阵,推动改革试点成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轻骑兵”“探路者”。全力推进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探索开展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的改革试点,累计培育带动新型林业主体近1.2万家。一体推进国家和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打造全国首个河湖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分区位分层级开展低碳创新,南平市、莆田高新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覆盖山区沿海的首批16个省级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和公共机构加快建设;泉州晋江纺织品和宁德锂电池成功获批全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湄洲岛“零碳岛屿”发展案例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福州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全国唯一)。

五年来,与时俱进、奋勇争先,坚持生态优先,聚焦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节能降碳取得新成效。

一是绿色低碳产业实现新跃升。大力支持新能源、高效节能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市占率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深入实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建成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9.3%。大力构建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实现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氢能、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海洋领域创新实验室和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绿色超算中心获批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福州)纳入全国人工智能算力战略体系。

二是低碳循环发展走出新路径。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大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增效,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夯实低碳发展基础,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超5个百分点,成为东部沿海电力绿色低碳结构最优省份。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全省炼油、乙烯、水泥等重点行业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均全面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累计建成执行节能标准建筑超12亿平方米。加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资源循环利用,持续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福州、厦门、泉州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三是保障体系打出组合拳。大力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迭代升级,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成果从“纸面”到“画面”,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智能感知网络。创新绿色金融探索,三明、南平省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积极开展资源环境权益交易,上线全国首个农业碳汇、海洋碳汇交易平台,颁发全国首张海洋渔业部门备案确认的蓝色碳票,林业碳汇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2025年9月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1.3万亿元,2021年以来年均增长36.72%。持续加强绿色技术支撑,光伏技术、储能材料等技术全球先进、国内领先,启动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累计35项环保技术入选国家目录,省创新实验室突破核心技术190余项,在氢能、清洁燃料、先进照明等方向形成标志性产出。

五年来,聚力攻坚、持续奋发,坚持全域协同,聚焦绿色治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减污攻坚取得新进展。

一是打好生态安全保卫战。筑牢重要生态屏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福州福山郊野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等入选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厦门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在全国率先打响互花米草除治攻坚战,提前8个月全面完成除治任务。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创新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生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在全国率先创立赤潮指数保险,最大程度降低养殖风险。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保卫战,扎实推进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闽江、九龙江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有序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加快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3%、居全国第4,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居全国第3;全省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100%、并列全国第1;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92.6%、首次突破90%;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稳中有进、保持全国前列。

三是打好生态修复整体战。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连续4年国家通报表扬,福州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推进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营造3.3万亩、修复1.7万亩红树林,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创新推进“山水林田湖+景观提升+产业振兴”的保护修复实践,漳平生态脆弱区域修复建设等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5个水土保持科教园入选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国字号”数量和类型位居全国前列。

五年来,共享共建、多方合力,坚持开放务实,聚焦融合发展,深化绿色交流合作,扩绿积蓄取得新优势。

一是持续深化生态惠民。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已完成创建节约型机关4933家、绿色学校5449所、绿色商场45家,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超过98%,生活方式更加低碳。持续实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全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建设市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1700个,新建和改造提升福道4199公里,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成为福建群众生活常态。成功举办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累计获评44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氛围愈加浓厚。

二是推动两岸绿色融合。推进绿色产业融合,加快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探索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台湾海峡海洋环境监测,扎实推进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作,维护海峡两岸生态环境。拓展两岸司法交流与融合发展,创新打造“涉台民商事审判精品工程”,加强台湾海峡生态司法保护,推进金门供水“司法护源”行动和“清源法屏”保障机制建设。

三是探索绿色国际交流。成功举办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世界储能大会。首创“一次核查、两张证书”模式,奋安铝业获全省首张国内外双向认可的碳足迹证书。中国(漳州)—印尼海藻养殖碳汇跨境开发与交易,实现我国海洋碳汇方法学首次输出“海丝”国家。我省新能源企业积极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转型提供储能系统、光伏配件等基础设施配套和技术支撑。

下一步,福建将一以贯之实施生态省战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科学谋划精心编制“十五五”生态省规划,坚持把绿色发展观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紧扣做好“深化改革”文章、深入推进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紧扣做好“协同治理”文章、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紧扣做好“低碳发展”文章,着力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走前头、做示范。


责任编辑:沙鹏成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