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促实干。福建省工信厅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健全“四五六”挂钩联系精准服务企业机制(“四个一”,即一个设区市由一名厅级领导挂钩、一个处室牵头、一个小组服务、一个机构协调;“五个推进”,即推进政策落实、市场畅通、项目建设、要素保障、问题解决;“六个加强”,即加强统筹、研判、调研、引领、督办、纪律),深入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把“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贯穿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行动中,切实为企业解难事、办实事、办好事,持续畅通服务企业增产增效“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密切政企关系。一季度,全省工业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7%,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1个百分点,其中3月当月增长17.8%,增速位居全国第7位。 “面对面”解难题 从厅机关、直属单位“70”后处级干部和年轻干部中抽选骨干力量,组建厅服务企业工作组,分期分批下沉基层、直通企业,通过面对面座谈、进车间、入厂房、看项目等形式,了解工业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困难问题,研究应对措施。今年以来,共派出2批次各9组近百人次,开展挂钩帮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62个。此外,通过“政企直通车”平台网络共受理企业信件1287件,办结率98.1%(未办结的信件均按规定时限办理中)。 点对点”送政策 厅服务企业工作组在走访企业过程中,聚焦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问题、企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问题、亟待解决和改进的实际问题等,进行了大量直击问题和痛点的调研,形成12篇调研报告,在问需问计过程中完善政策、建章立制。至目前,已形成6篇政策文件和6项行业管理制度,涉及工业增产增效、培优扶强工业龙头企业、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服务型制造、技改项目融资、校园服饰产业、工业旅游、“电动福建”建设、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投诉处理等领域,助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 “简而快”兑奖励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好政策能否给中小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关键还得看落实。“456”机制把政策落实摆在首位,最大程度压缩相关扶持政策兑付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感受度。如:梳理我省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推动《关于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条措施》落实;摸清我省医疗物资储备情况,推动《福建省省级储备医疗物资轮换管理暂行办法》落实;下达第一批技改转移支付资金5亿元、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5350万元;春节期间对工业企业用气大户气价优惠,我省工业用电好于全国;兑现中小企业梯度培养正向奖励;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开展年度绩效评价。 “锻长板”推项目 项目留得下,企业发展好。“456”机制突出项目建设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抓手、主引擎,全程关注、全力推进。组织各地利用闽商回乡过节时机加强走访对接,力促招商首季“开门红”,一季度全省共签约民企制造业项目393项,计划总投资额868.5亿元,其中,产业链补短板项目199项,占比50.6%;集中开工省级重大工业项目100项,总投资707亿元。 “促创新”树典型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既是改善企业生产经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456”机制注重引导生成和推进一批典型创新项目,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生态。如总结推广一批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发布火电、水泥、化工等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举办“海峡·福设计”工艺防护口罩设计大赛,强化工艺防护口罩创新设计,推进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公版特色口罩使用等,确保干一件、成一件,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开创工信高质量发展新局的强大动力。 (来源: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