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金融诈骗层出不穷。“以房养老”投资、保本高收益理财、网络贷款“陷阱”……不法分子利用缜密的骗术剧本和以假乱真的技术手段,使受害者稍不留神就落入陷阱。 工商银行福州分行9月全面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并为您送上“防骗宝典”!工作人员提醒,虽然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广大金融消费者要牢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漏,转账汇款多核实四大要点。 案例一:“关怀陷阱”不落入 小心养老变“坑老” 【案例简介】近日,一名八旬老人来到某银行网点,咨询养老补贴领取事宜。详细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得知老人不久前收到了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要求老人点击短信中的网站链接填写资料,领取政府发放的高额养老补贴。 由于老人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且家中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故来银行网点求助。经过认真核实,工作人员判断这是一则诈骗短信,提醒老人一定不要轻信。 【以案说险】老年人容易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点目标,一些不法分子往往以“养老补贴”、“养老服务”、“健康讲座”、“免费旅游”、“免费参观”等等老年人关注、感兴趣的活动为名招摇撞骗。 工商银行福州分行提醒,莫信天上掉馅饼,守住您的钱袋子。老年人切勿贪图小利,要妥善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密码、身份证号码等关键信息,不在陌生、不正规的机构、网站填写资料。接到不熟悉的电话、短信,要提高警惕,遇到问题多和子女沟通,只要提到“钱”,要第一时间核实对方身份,必要时联系公安机关求助。 案例二:非法集资花样多 牢记“三要、三不要” 【案例简介】某日,一名女性客户匆忙来到某银行网点,要求把理财到期的资金转到朋友账户上进行投资。理财经理了解到,这名客户要把这笔钱用于投资网络金融公司,3个月就能回本,其朋友加入后已获得高息收益。理财经理当即提醒客户她可能遇上了非法集资诈骗,并结合非法集资典型案例向她进一步讲解。该客户听后十分认可,决定取消投资,并再三对理财经理表示感谢。 【以案说险】画饼、造势、吸金、跑路是典型的非法集资活动“四步曲”。不法分子往往会编织一个或多个尽可能“高大上”的项目,把集资参与人的胃口“吊”起来,再通过返点、分红,给参与人初尝“甜头”,在“吸金”一段时间后跑路。集资参与人往往遭受惨重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工商银行福州分行提醒,理性认识市场,投资量力而行。牢记“三要、三不要”,规避非法集资陷阱。一要理性,不要侥幸。免费的“馅饼”不是“圈套”就是“陷阱”;二要稳健,不要冒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还可能是投资骗局;三要警惕,不要盲目。“收益丰厚、条件诱人、机会难得、名额有限”都很可能是忽悠,一定要警惕。 案例三:网络贷款陷阱深 花言巧语别轻信 【案例简介】近日,某银行网点陆续接到客户反映,称接到了该网点的贷款推销电话,且电话营销人员服务态度不佳。网点工作人员从客户讲述中,分析其可能遭遇了电信诈骗,随后又拨打了客户反映的电话号码,均无法接通。经查明,以上电话均为不法分子利用改号软件生成虚拟号码,通过假冒银行个贷工作人员,欲以营销贷款名义骗取客户账户信息实施诈骗。 【以案说险】网络贷款陷阱深,这一类诈骗大多数是以零门槛、低利息、秒批款这些词语来诱导受害者,吸引受害人通过“链接”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手续费、刷流水、保证金、解冻费”等名义收取各种费用,最终受害人只会越贷越穷。 在本案中,不法分子利用大众不了解金融机构的特点,假冒银行客服人员或客户经理,以推介金融产品的名义实施诈骗。为博取客户信任,他们还会伪造身份信息,更有甚者还能详细掌握客户的个人信息,骗取客户信任后,让他们一步步陷入网贷圈套。 工商银行福州分行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选择正规贷款渠道和平台,不轻信网络、短信等渠道发布的虚假贷款广告和信息,不要下载安装未经核实的贷款APP;在放款前要求你预先缴纳所谓的保险金、保险费、手续费、服务费等费用,或是以“解除冻结”“补充流水”等理由让你进行转账的,很可能是骗局;不要轻易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马丽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