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商务局等13部门关于印发《福州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福州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并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每半年反馈一次(于每年6月15日前和12月15日前),报送至福州市商务局服务业处(邮箱:swjfwyc@163.com)。
福州市商务局 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福州市教育局 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福州市民政局 福州市财政局 福州市交通运输局 福州市农业农村局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福州市体育局 福州市统计局 2025年8月21日 (此件主动公开)
福州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4〕18号)和《福建省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闽商务〔2024〕21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顺应消费发展新趋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部署,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培育服务消费品牌,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进一步提升服务消费供给质量、激发服务消费动能、优化服务消费环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力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二、挖掘做大基础型消费 (一)促进新闽菜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精选一批符合大众口味的代表菜品,推动新闽菜进优质餐饮企业进各类食堂,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餐饮业年营业额超580亿元,2027年底,全市餐饮业年营业额超650亿元。推动各地打造一批美食街区。支持引进国内外权威餐饮评价体系,对入选榜单的餐饮企业给予扶持,力争到2025年底,新增3家“米其林”“黑珍珠”“金梧桐”等榜单企业,到2027年底前新增10家以上榜单企业。打造本市美食地图,滚动发布优质餐厅名单。支持开展“八闽美食嘉年华”“一县一桌菜”“一碗福州”等推广活动,每年举办20场以上推广活动。深化“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实施,大力推广特色闽菜预制菜品,积极推动福州鱼丸、佛跳墙等生产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提升产品品质,创新举措鼓励市场开拓,提振消费信心,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预制菜产业规模超300亿元。鼓励品牌餐饮企业联动预制菜企业、农副食品基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渔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以下所有条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均为责任单位,不再一一列出〕 (二)强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重点配置养老托育服务功能。加快养老从业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进一步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培育和选树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养老企业,2025年全市建成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4个、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延伸提供托育服务,鼓励国有企业兴办普惠养老托育服务。鼓励搭建儿童产品“产供销”对接交流平台,组织开展适老化新产品企业和养老服务机构适老化产品供需对接活动。〔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委金融办、市教育局、市卫健委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家政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功能。鼓励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城乡劳动者家政服务技能水平,力争每年培训家政服务业人员3000名以上。积极推行电子版居家上门服务证,办理电子版居家上门服务证1000张以上。鼓励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畅通家政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深化家政服务劳务对接行动。实施家政服务员技能升级行动,推进家政服务品牌建设,定期举办家政服务职业技能竞赛并开展宣传推广活动,不断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积极引进优质家政项目,改善家政行业结构。构建并完善巾帼家政“三联三级一平台”服务体系,实施巾帼家政提质扩容技能提升工程,在有条件的社区试点设立巾帼家政驿站,依托家政服务中心和巾帼家政驿站举办巾帼家政职业技能培训班,提升巾帼家政从业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数据管理局、市人社局、市妇联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四)促进住宿业高质量发展。深化落实《关于促进住宿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升级完善酒店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我市住宿业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培育一批中高端酒店品牌,支持住宿业与旅居、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新增达四星级以上饭店或品牌酒店3家,至2027年底,全市新增达四星级以上饭店或品牌酒店13家。推动宾馆酒店优化服务,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配齐外卡POS机等设施设备,提供国际国内多种支付方式和多语言服务,增加外籍游客消费便利性。引导发展“福派民宿”集聚区,拓展民宿在特色农产品销售、康养、演艺、电商等各个方面的业态内容,壮大民宿集群,做旺民宿产业,力争每年新增登记备案民宿15家以上。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等农村产业。在确保使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权属清晰的农村存量房屋改造开办民宿,鼓励村集体利用连片闲置房屋打造区域民宿集群。吸引闽台两岸规划设计团队参与民宿设计相关活动,针对民宿客栈等乡村振兴项目等需求,共同形成设计方案,并引导项目落地实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委金融办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引领改善型消费 (五)挖掘培育文化消费。传承弘扬闽都文化,深入挖掘侯官文化、船政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讲好福州文化故事,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引导文化企业、文艺团体推出具有福州特色的沉浸式戏剧、实景演出、小剧场戏剧等,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夜游线路。组织开展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支持优秀影片来榕举办首发、首映等活动,拓展优秀影视资源,推动开展“跟着电影去旅游”活动,落实“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用好广播电视节目共享平台,积极组织参加全省电视节目创新大赛。力争每年举办文化惠民、街头演艺、文艺演出、文化展陈活动等超1000场次,大型营业性演出35场。〔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委台办、市文旅局、市名城委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六)持续促进旅游消费。围绕夜间游、避暑游、亲子游、研学游等消费热点,推出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文旅活动、消费新场景,坚持举办美丽乡村旅游季、福派民宿生活季、温泉季、研学季等惠民主题消费活动,联动OTA平台及金融机构,开展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支持赴境外重点国家和地区举办文旅推介活动。支持恢复、增开更多的国际定期航线、包机航线,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入境入榕。力争2025年全年旅游人数突破1.38亿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突破1300亿元,并逐年保持稳步增长。〔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七)激发体育服务消费。培育品牌赛事,大力发展水上、山地等户外运动项目,每年举办国际级体育赛事3场以上,市县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00场以上。举办体育促消费活动,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完善多层级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年均新建(或改造)篮球、足球、健身房、健身路径等中小型场地(设施)120个以上。发挥福州市山水地理特色,结合海峡两岸地缘优势,以福州市棒垒球示范校为基础,推动开展榕台棒垒球、门球、足球交流,鼓励引导台湾体育教练、教师等从业人员来榕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旅局、市住建局、市委台办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八)多元化拓展教育培训消费。支持高等学校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和培训需求。支持市属高校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吸引海外师生、港澳台侨人士来榕参加交流活动。落实国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加强非学科类培训的管理和引导,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扩大老年教育培训资源供给,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普惠老年教育培训服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外办、市文旅局、市科技局、市体育局、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台办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九)促进健康养生服务消费。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优势,鼓励提供中医药康复理疗夜间诊疗服务。推动职工疗休养基地服务优化迭代,指导基地立足自身优势,整合周边的健康养生资源,打造中医养生、药膳食疗、温泉养生、森林康养等特色健康服务产品和服务体验,计划至2026年底,每年分别引导3个福州市省级职工疗休养基地打造一项疗休养特色健康服务体验。逐步将养老机构内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联体管理,扩大免陪照护病房试点范围,遴选一批优质免陪照护病区,发挥优质引领作用,推进免陪照护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开展。〔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文旅局、市总工会、市水务集团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四、培育拓展发展型消费 (十)倡导绿色消费引领时尚。推广“以竹代塑”等新理念和应用场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服务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绿色设计标准和能效水效标识管理,提升绿色服务市场认可度。推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推广应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争取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推广清单。大力发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推动新增及更新邮政快递车优先选择新能源车,提高物流领域绿色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福州市邮政管理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加快服务消费数字化赋能。全面推进数字商贸建设,开展主题多样的网络促销活动,推动市内特色自营电商平台发展,推动即时零售、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健康发展,每年直播40万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60亿元。推动智慧商圈和数字文旅发展,加快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赋能,构建数字生活新图景,丰富完善数字化服务产品,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探索推动建立医疗、医保、医药“三医”数据共享机制,研究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政策。加快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双向转诊系统建设应用,开展“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提升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水平。〔责任单位:市数据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着力打造国际会展名城。高质量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东南会展城市合作与发展大会等品牌展会和活动。深化会展业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会展与重要会议、赛事、演艺、节庆等活动合作互动,打造会展旅游功能集聚区等项目,增强展会溢出效应。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努力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契合度高、带动效应显著的专业化展会。力争每年完成展览总面积100万平方米,举办展会总数100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数据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贸促会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五、积极增强消费动能 (十三)持续开展服务消费季活动。持续举办“惠聚榕城”系列主题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全市每年举办1.3万场以上促消费活动。聚焦春节、“五一”、暑期、国庆节、元旦等重要节点,常态化开展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组织福州老字号企业参加中华老字号博览会、福品博览会、闽货华夏行等全国各类展览展销活动,提高福州老字号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鼓励各地不断提升软硬件设施,打造商文旅融合的特色商圈、步行街等城市消费载体,开展“福品”“老字号”“国货潮品”等推广活动。力争至2025年底,全市新增“老字号”企业39家,至2027年底,全市新增“老字号”企业54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强化服务消费品牌培育和标准化建设。鼓励优质企业加强品牌培育和运营,提高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探索建立优质服务承诺机制,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新增2家消费品企业获得市级及以上政府质量奖(含提名奖)。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文化旅游、养老家政等领域各级各类标准制修订,出台《福州市地方标准立项指南》,支持开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标准研制,实施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补助,积极开展服务业地方标准宣贯,完成1处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鼓励企业积极申请质量管理体系、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涉碳类产品等认证项目,着力发挥认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市数据管理局、市民政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探索服务领域融合发展。积极借鉴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城市等地区经验做法,探索服务消费与服务贸易一体化发展,主动研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争取率先复制推广国家前三批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创新成果。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企业投资、更多服务业态落地福州。积极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深化福马多领域交流合作,扩大“福马同城通”卡使用范围,促进两岸交流互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台办、市交通运输局、市招商服务中心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六、着力优化消费环境 (十六)强化跨部门监管。持续强化对互联网、医疗、药品、食品、化妆品、商业特许经营等重点领域跨部门监管,纵深推进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紧扣民生重点关注领域的商品、服务,深挖消费维权投诉举报问题线索,从严查处违法行为。每年举办3场以上合规经营座谈会,指导督促网络交易平台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则,完善平台申诉机制和售后救济渠道。鼓励各类主体设立消费维权服务站,推进线上线下消费纠纷源头化解。探索恶意索赔处置、涉黑恶线索移送通报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好营商环境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力争每年开展企业第三方食品生产安全风险评价60家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样本量9500批次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引导诚信合法经营。加强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依法归集信用承诺、行政处罚、违法失信、抽查检查结果等信用信息,通过“信用中国(福州)”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福建)”网站向社会公示。聚焦重点产业园区、重点行业、企业和平台企业,举行“信用修复服务年”“年报服务月”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失信经营主体的研究分析,每年举办5场以上“信用修复服务年”“年报服务月”等活动,针对性进行年报服务和信用帮扶企业200家,提升企业信用合规水平。提升“信易贷”工作质效,助力“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引导各类主体诚信合规经营。〔责任单位:市数据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发挥协会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餐饮烹饪协会、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市旅游协会等服务业相关协会对行业的引领、服务、协调作用,通过协会引导行业诚信规范经营,共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提升综合交通和流通网络水平。促进公交与地铁协同发展,通过优化线网、强化接驳等系列措施,每年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0条。提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报废老旧车辆、推进动力电池换新,力争到2025年底前,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占比95%以上,到2027年底前,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占比96%以上。同时结合道路改扩建,每年提升改造中途站50座,创造良好的候车环境。发展多样化公交服务,作为常规公交的重要补充,持续扩大定制公交、旅游公交、通勤快线、通学专线等更加舒适便捷的个性化公交服务。加快健全城乡服务消费网络,完善邮政快递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居住区和社区生活服务圈配建邮政快递服务场所和设施,推动完善县区、乡镇、村社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2个,2027年底,累计建成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6个,并根据实际寄递需求建设乡级、村级快递综合站点,打通“消费品、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双向物流通道,提升城乡生活服务供给水平。〔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福州市邮政管理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二十)建立促进服务消费工作协调机制。由市商务局会同有关单位建立促进服务消费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强化统筹谋划,共同促进全市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委金融办、市委台办、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文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进一步发挥国家级政策功能。利用我市纳入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城市、市内免税店等契机,充分用好相关政策红利。积极研究挖掘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内容,发挥福州首创精神,在两岸融合发展、服务业新兴业态创新、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国际区域合作等领域开展探索,加快形成更多成功示范并向全国复制推广,全力推动我市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委台办等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夯实服务消费人才队伍支撑。支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持续完善与加强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消费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提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水平。将相关专业纳入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支持符合条件人才参加职称评审,支持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服务消费领域市级高层次人才标准,鼓励服务消费领域人才申报省市高层次人才认定,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住房补助、子女入学等优惠待遇。〔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委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加强服务消费财政金融和统计支持。加大引导服务业企业入驻省“金服云”平台,提供更多融资渠道。支持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做好服务业企业融资担保增信。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创新消费类信贷产品,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与各服务行业协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便捷实用可持续的保险产品,为从业者和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保障服务。做好服务消费零售额统计监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预测。〔责任单位:市委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附件:福州市服务消费重点任务(项目)清单 附件1-1 福州市服务消费重点任务(项目)清单 来源:福州市商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