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张无形的“捕网”正在福建全省悄然收紧。在金融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紧密联动下,一系列针对金融领域“黑灰产”特别是“代理退保”违法犯罪的重拳打击行动取得显著战果,有力维护了金融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其中,泉州市破获的“代理退保”非法中介敲诈勒索案件,与全国同类案件相比,具有笔数多、金额大、情节恶劣等显著特征,最终被判重刑,成为这场战役中的标志性成果。 重拳出击,剑指“黑灰产”乱象 近年来,“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等“黑灰产”业务滋生蔓延,不法分子打着“维权”幌子,诱导、教唆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理赔或征信修复等事宜,蓄意挑拨、制造社会矛盾,实则通过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恶意投诉举报甚至敲诈勒索金融机构以牟取暴利。此类行为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使其面临失去保障、资金受损、征信不良等风险,还扰乱了正常金融秩序,侵蚀行业经营基础,败坏社会风气。 面对这一顽疾,福建金融监管局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一方面,持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提升产品服务、加强人员管理、畅通投诉渠道、普及金融知识,从源头压缩“黑灰产”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更在“打”字上下狠功夫,联合公安、法院、检察院、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构建起一套高效协同的打击治理体系。 数据彰显铁腕成效:2022年以来,福建金融监管部门推动辖区公安机关立案查处代理维权黑产案件8起,已破案7起,打掉犯罪团伙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4名,刑拘51名,判处刑罚21人,涉案金额近500万元。2023年4月,福建省连江县人民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决6名“代理退保”黑产不法人员,开全国同类案件公诉判决先河,获得公安部及福建省肯定,要求“持续打击”“巩固成效”。 协同作战,织就立体“天网” 打击金融“黑灰产”尤其是手法隐蔽、链条复杂的“代理退保”犯罪,非单一部门之力可成。福建的成功实践,关键在于建立起一套高效运转的联合工作机制。 2021年8月,原福建银保监局率先印发专项工作方案,成立局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指导行业协会组建专班。要求金融机构坚守原则,拒绝不当妥协,斩断黑产利益链。同时,主动牵头与省公安厅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印发通知明确各方责任,建立联动机制。通过高频度、多层面沟通,与公检法部门形成“必须打、合力打”的广泛共识。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福建金融监管部门通过科技赋能,精准锁定打击“黑灰产”。线上,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约谈互联网平台负责人,督促清理涉黑产违法广告。线下,组织保险机构深度摸排线索,运用监管EAST系统追踪资金流,并创新性地联合福州市台江区检察院,构建“保险行业代理退保监督模型”。 据了解,该模型通过大数据碰撞分析,精准锁定犯罪团伙,已推动立案两起,荣获福建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优秀奖并参选全国赛。 针对“代理退保”黑产可能涉及的诈骗、敲诈勒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复杂罪名,福建金融监管部门主动加强与公安、司法机关的研判会商。工作人员多次赴省市县相关部门沟通,推动成立联合专案组,在案件定性、证据固定、法律适用上形成合力,为后续顺利立案、公诉和判决打下基础。 福建省公安厅经侦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类犯罪组织化、链条化特征明显。金融监管部门提供的关键线索和行业专业知识,与我们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司法机关的法律适用判断紧密结合,形成了‘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同步上案’的打击新模式。”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专项行动中,泉州市成效斐然,其破获的“1118专案”在全国同类案件中战果尤为丰硕,成为福建乃至全国打击金融“黑灰产”的里程碑。 记者从泉州金融监管分局了解到,原泉州银保监分局联合泉州市公安局丰泽分局于2022年11月成立“1118”专案组。经缜密侦查,一个以林某杰、马某华为首的特大“代理退保”犯罪团伙浮出水面。2023年3月22日,警方雷霆收网,犯罪链条现形,一举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现场查获大量作案工具。 林某杰、马某华犯罪手法揭秘,贪婪本质暴露。法院经审理查明,自2020年起,林某杰、马某华等人各自为非法获利,以全额退保或高额退保为诱饵,怂恿、诱导投保人委托其代理退保,杜撰、虚增、编造保险公司及业务人员存在违规行为的内容和证据,向监管部门邮寄信件、反复投诉,并教唆投保人、离职保险业务员消极对抗后续调查、询问,导致保险公司及相关业务员受到威胁,在依法退还保险合同现金价值之外,超额支付补偿款,再从中抽成。 铁证如山,重拳判决。经查,林某杰为93名投保人恶意退保,造成12家保险公司损失185.61万元,从中非法获利39万元;马某华为21名投保人退保,造成损失32.01万元,非法获利9.96万元。2024年5月7日,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主犯林某杰、马某华犯敲诈勒索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6万元;其余共犯亦被追究刑事责任。两主犯不服上诉,2025年4月9日,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法院主审法官表示:“该案被告人形成犯罪团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理由和证据,采取威胁、要挟手段逼迫保险公司办理高额退保,构成敲诈勒索罪,涉案数额特别巨大、受害保险机构数量多,社会影响恶劣。法院的判决体现了对此类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侵害保险行业合法权益、损害消费者根本利益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彰显了法律的威严和司法的公正。” 据目前已公开信息,“1118专案”是目前全国范围内以“敲诈勒索罪”判决的“代理退保”黑产案件中,涉案笔数最多、涉案金额最大、判处刑罚最重的案件,且已终审定谳。福建金融监管局及泉州金融监管分局正在积极推动该案成为国家级典型案例乃至指导性案例,为全国打击同类犯罪提供“福建样板”和司法实践参考。 泉州“1118专案”是福建打击金融“黑灰产”的突出战果,但非孤例。在福建金融监管局的统筹部署下,各地协同发力,战报频传: 2023年4月,福州连江全国首例以“敲诈勒索罪”公诉判决的“代理退保”案,6名不法分子获刑。 2024年9月,福州台江破获团伙案,主犯林某健于2025年4月以敲诈勒索罪获刑1年5个月。 2025年7月,龙岩永定10名“代理退保”黑产不法人员以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个月至4年6个月不等。 此外,泉州市立案打击的某全国性特大犯罪团伙,于2024年3月20日在福建泉州、江苏南通、山西太原等地被集中同步收网,等待法律的严惩。 成效显现,生态持续净化 持续的严厉打击与综合施策,正在重塑福建的金融消费生态。 地方党委政府、公检法司等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对整治金融“黑灰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高度统一,协作机制日益顺畅;银行保险机构面对黑产施压时,不再轻易选择“花钱买平安”,而是勇于依法合规应对,有效阻断了黑产的利益变现链条。 今年“3·15”期间,福建金融监管局指导福建省信和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开展“防范非法金融中介”主题海报征集评选;推动该中心和省证券期货业协会发布《防范非法金融中介倡议书》;开展抵制非法金融中介净化网络空间活动,对“黑灰产”通过各类自媒体平台发布“代理退保”“代理维权”“减免债务”等误导性信息的行为进行主动反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广大消费者对“代理退保”等“黑灰产”的本质和危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依法理性维权能力显著增强。 福建省信和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打击是治标,教育是治本。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消协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天上不会掉馅饼’‘维权要走正规渠道’的理念正深入人心。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升,是抵御‘黑灰产’侵蚀最坚固的防火墙。” 打击金融“黑灰产”的战役虽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但金融监管部门与执法司法机构清醒认识到,“黑灰产”犯罪手法仍在不断翻新,隐蔽性、对抗性可能增强。 福建金融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不放松:持续深化与网信办、公安、法院、检察院、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完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执法、会商研判机制;运用监管科技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和精准打击能力;督导金融机构筑牢风险内控防线,提升服务水平;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警示教育力度,营造“黑灰产,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政府声音: 打击金融“黑灰产” 福建省公安厅经侦总队 自公安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部署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以来,福建省公安厅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福建金融监管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迅速掀起打击犯罪凌厉攻势,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破获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案件19起。经验做法在全国金融领域“黑灰产”突出违法犯罪集群打击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高位统筹一体推进。强化行刑联动。联合福建金融监管局,探索建立反保险欺诈中心和金融“黑灰产”线索研判会商机制,加强线索排查、集中研判和联合办案等工作,并派出工作组下沉重点地区支撑办案,有力打造“横向协同、上下联动”工作格局。强化数据赋能。集中资源力量,多维收集、充分运用群众投诉、信访举报、机构反馈等数据,研判生成一批高质量案件线索。强化警种合成。注重从诈骗、敲诈勒索、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印章等案件中深挖金融“黑灰产”线索,全链打击关联的贷款诈骗、保险诈骗等经济犯罪活动。 突出重点专题攻坚。聚力严打金融诈骗犯罪。金融诈骗犯罪不仅给受害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侵蚀社会信任基础,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甚至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福建公安经侦部门深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采取专班运作、专题研判、专人盯办、挂牌督办等方式,依法打击贷款诈骗、保险诈骗、集资诈骗等社会危害大、影响恶劣的金融诈骗犯罪,形成有力震慑。聚力攻坚新型金融领域犯罪。破坏金融市场秩序类犯罪手法不断翻新,传播模式逐步从线下投放传单广告、朋友圈口口相传转向利用自媒体、网络社交平台等互联网平台精准推送,犯罪手法更加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福建公安经侦部门深入研究此类犯罪新特点、新手法,成功破获一批新型金融领域犯罪案件,有力维护了金融市场秩序。聚力斩断“黑灰产”链条。近年来,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不断出现,具有团伙化、链条化、产业化特征,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福建公安经侦部门积极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开展非法中介乱象打击整治工作,深挖犯罪信息链、资金链、人员链,彻查“黑灰产”利益链条,打击查处一批非法金融中介和幕后黑手,协同推进行业治理。 靠前防控源头治理。助推行业治理。针对案侦发现的机构内部风控薄弱、员工法治教育缺失等问题,向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发出风险提示,推动堵塞行业监管盲区漏洞,最大限度消除金融领域“黑灰产”滋生土壤。推动多元共治。强化与检法机关、行政部门沟通联系,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提出加强法律适用、完善监管机制、落实行业自律等建议,推动构建联动共治新格局。 抓好宣传防控。依托“5·15”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等载体,围绕打击金融犯罪、防控金融“黑灰产”等内容,开展多形式、全方位防范宣传,今年以来共举办新闻发布会4场、“平安行”“六进”活动300余场,有效增强群众防范风险意识。 记者观察: 任重道远,利剑永不归鞘 打击金融“黑灰产”,是一场维护经济秩序、守护百姓“钱袋子”的持久战。福建多部门联合亮剑,以泉州破获全国标志性大案为突破口,展示了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战斗力。这柄高悬的法治利剑,将持续为福建金融市场的清朗空间保驾护航,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底线。 破壁:当“九龙治水”变为“雷霆合围” 金融“黑灰产”,如同金融体系的暗疮。它寄生在信息不对称的夹缝中,利用监管真空与部门壁垒疯狂滋长。过去,“代理维权”“征信修复”等黑产之所以屡打不绝,症结常在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金融监管部门苦于缺乏执法权,公安经侦受限于专业壁垒,法院审判面临新型犯罪定性难题。而福建此番刮起的“扫黑风暴”,最根本的突破正在于以制度创新打破了行政与司法的“次元壁”。 这不是简单的联合行动,而是构建了一套“线索共享—研判协同—打击闭环”的全新治理范式。当金融监管部门的海量数据筛查能力、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手段与司法机关的专业法律判断被整合进同一个作战体系,产生的威力绝非加法而是乘法。这种深层次的机制性融合,标志着地方治理能力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为全国破解类似复杂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福建方案”。 震慑:从“违法成本洼地”到“犯罪高危雷区” 金融“黑灰产”的猖獗,很大程度上源于犯罪分子的“成本—收益”算计。当违法收益远高于可能付出的代价,“割韭菜”的冲动便难以遏制。福建此次重拳的深层意义,正在于彻底扭转了这一扭曲的“黑产经济学”预期。 “过去一些不法分子视‘代理退保’为低风险、高回报的买卖,甚至公开招揽业务。”一位资深经侦警官坦言,“而如今,敲诈勒索罪名的成功适用,特别是主刑期突破十年这一显著信号,意味着从事‘黑灰产’不再是‘罚酒三杯’,而是面临‘倾家荡产、牢底坐穿’的灭顶之灾。” 福建的判例实质上重构了“黑灰产”领域的“风险定价”,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震慑,这比破获几个具体案件更具长远价值。 净化:重建金融消费市场的“信任基石” “黑灰产”肆虐的最大恶果,是侵蚀金融体系的信任根基。一方面,保险公司因恶意投诉疲于奔命,消耗大量资源应对“无妄之灾”,挤压了提升真实服务水平的空间;另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在信息迷雾中无所适从,既可能被黑产中介诈骗钱财、泄露隐私,又可能因轻信“全额退保”承诺而丧失必要的风险保障,最终双输。 福建的联合重拳,正在重塑健康生态。福建省信和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相关顾问观察到积极变化:“金融机构腰杆更硬了。面对明显不合理的‘维权’施压,敢于依法说‘不’,不再为息事宁人而‘花钱买平安’,这直接切断了黑产变现的‘营养通道’。”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公众认知的转变。“持续的高压打击配合精准的金融知识普及,让越来越多老百姓看清了‘黑灰产’‘维权’外衣下的诈骗本质。”一位社区金融教育工作者举例,“现在大妈们在公园聊天都会互相提醒:‘别信那些电话里说能帮你退保赚大钱的,那是要吃官司的!’这种自发的风险免疫力,正是市场良性循环最坚实的防护网。” 福建的这场战役是对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能力、科技赋能水平、司法创新勇气的一次综合压力测试。 任重道远,利剑永不归鞘。金融“黑灰产”具有顽固性和变异性,今天的胜利并非终点。福建的经验表明:唯有持续巩固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机制优势,不断创新监管科技与法律武器,同时深耕金融消费者教育,方能让法治利剑寒光永驻,真正守护好市场秩序与百姓福祉,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不可撼动的安全基石。这场守护“钱袋子”的持久战,福建正以智慧和决心,为全国书写着具有深远意义的答卷。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