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8年时间闽保险公司从4家增至40家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1-11 00:00:00    分享到:

    我省保险机构开始进入“奔四”时代。6日,幸福人寿福建分公司正式入驻榕城,至此我省(不含厦门)的保险公司增至40家。
市场潜力催生“圈地运动”
    昨日记者了解到,1994年我省的保险公司仅有1家,直到2001年也只有人保、人寿、平安、太平洋4家,到了2006年才20家。不过近3年来新增保险主体翻了一番,去年更是成为保险公司入驻榕城数量最多的一年,有华泰人寿、长安责任产险、信诚人寿、合众人寿等10家产、寿险公司进驻。8年时间,在榕保险公司增加9倍,从4家增至40家。
    随着保险主体的增多,我省保险市场越做越大。2003年我省(不含厦门)保费总收入达123.66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在GDP中的占比)2.36%,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为354.53元。2008年末,全省(不含厦门)实现保费收入 244亿元,全省保险深度2.62%,保险密度为725元,5年来保费总收入和人均保费收入各翻了一番。
    不过一位保险业人士表示,相对于福建GDP在全国的排名,我省的保险深度和密度排名稍微落后些,可开发的市场空间仍很大。此外,从保险公司的经营布局来看,在设立总公司后,各地分公司机构的铺设也成当务之急。
新公司“短平快”抢市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新入驻的保险公司普遍采用“短平快”的路线。有的保险公司从筹备到开业不到3个月。由于经营人才紧缺,中高层管理团队多是从同业中高薪聘请来的。除了高薪外,新保险公司也会给分公司负责人上万股的公司股权。
    林先生在一家大寿险公司负责个险业务,近两三年来他陆续接到新进寿险公司抛来的“橄榄枝”。去年一家新寿险公司入驻后,邀请林先生到这家分公司负责个险业务,年收入约是现在的两倍。但林先生发现这是有附加条件的,公司必须达到一定业务量才能兑现,因此他谢绝了邀请。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有的新开业的保险公司寻找扩张业务的捷径:产险公司一般是从股东兄弟单位先行营销车险等产险业务;寿险公司则一般联手银行把银保业务作为短期业务规模的突破口。因为个险业务营销从招聘至培训,保险公司先期要投入大笔费用,产出周期慢。而借助银行渠道,保险公司先期投入少,同时银保产品多是短平快的分红险、投连险等产品,新进公司能迅速把业务规模做上去,提高市场份额,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近期新入榕的一家寿险公司,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共实现保费收入30亿元,其中有90%是通过银保渠道获得的。
盈利周期延长
    昨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在榕保险行业梯队格局愈发明显。目前寿险业整体呈现三个梯队阵列:国寿、平安、太平洋列为第一梯队;新华、泰康等为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为后面新进的保险公司。此外保险业强者恒强态势凸显。像中国人寿在我省的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50%左右。虽然近年越来越多外资保险公司进驻抢夺,但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6%~7%。
    这位人士表示,新入榕的保险公司前几年都要做好亏钱的准备,因为眼下赚钱难度越来越大。2001年,新进保险公司估计两三年就可能盈利,现在个别公司在榕经营已6年,依然未实现盈利。
    福建省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严小纲表示,保险市场主体增多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也有利于客户货比三家。但市场迅速扩容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有些公司机构铺设过快,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公司稳定持续经营。
    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阚小冬认为,有保障需求的客户很多,但关键是适合的险种不多。如老年护理保险产品,目前在榕只有一家寿险公司推出此类保险产品,而且其保险责任终止时间只到60周岁,事实上60岁以上的客户更需要护理保障。新入驻的保险公司只有开发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在服务方面下工夫,才能有效吸引客户。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