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福建新消费讯 12月22日上午,福建省市场监管局、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在福州福建海峡服装企业,联合举办消费品质量安全进企业首场帮扶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进企业开展产品质量“体检问诊”的形式,服务帮助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深化消费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实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关口前移,保障消费品质量安全,服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这场活动,是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消费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消费者教育活动向“进企业”的拓展和提升,是政府监管部门和下属技术机构、专业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各方主体齐聚一堂,共同面向企业、服务企业,聚焦问题、解决问题;既是帮扶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会,也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会,还是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的会,进而是对明年我省市场监管全系统全面深入开展以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高质量发展行动的一次动员部署。 活动会上,服装企业围绕产品质量安全,谈通过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发扬工匠精神,精挑细选合格的供应商,筛选优质有档次的面辅料,从原材料到成品工艺,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保证面辅料每批次分缸,成品每批次分包抽样内检及送检,从根源上保证提供给每个学生的每套校服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保证学生穿得健康放心。但也存在在面辅料检验的个别指标上还存在迷茫,例如起毛起球等。另外市场上仍有小部分小企业小作坊生产三无产品,低质低价,造成市场乱象。玩具企业重点谈运用系统化的思维在推进和改善公司内部的质量管控体系,主要措施有导入了PLM系统、创建了公司全局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与巡查体系、利用阿里钉钉等通讯工具构建供应链管理平台等。几家生产企业均表示,十分盼望市场监管部门、技术机构、行业协会等多加强对生产企业点对点、一对一、把脉问诊式的质量帮扶,将质量帮扶提升同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政策措施结合起来,通过帮助企业查找原因、“问诊把脉”等方式,指导企业从严把控原材料进货、生产工艺、质量过程、产品送检等环节,通过加大质量帮扶,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 针对企业提出的困惑和需求,省纤检中心结合消费者质量投诉情况,指出鞋服产品常见的做工粗糙、经营者不履行售后服务承诺、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质量问题。通过校服产品抽查检测情况,发现了校服产品的主要不合格项目集中在面料纤维含量、接缝强力、pH值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技术研究、开展质量精准帮扶、积极支撑行政监管、普及公众质量教育等措施。省质检院通过分析监督抽查发现的生产企业对执行标准不熟悉、生产工艺控制不足、原材料把关不严、3C产品生产一致性未受控等问题,提出要重视产品标准的学习和理解、保持生产质量的稳定、CCC类产品应注意生产一致性的控制等方面改进方法和质量提升措施建议。省消委会从民间维权组织角度帮助企业妥善应对相关消费诉求作了有效指导。福建省质量检验协会从提升产品质量检验方法方式等方面对企业提出很好的建议。福州市市场监管局提出加强监管与帮扶提升并重、认真学习与完善制度并重、齐抓共管与社会共治并重等方面加强属地监管服务。 会上,中消会重点解读了“四进”企业的内容和意义,提出要通过对企业的巡回问诊,了解企业的需求,对接企业在技术、政策、法律、经营环境的提升改善方面的迫切需要,给与具体实际的支持、指导、帮助、扶持和呼吁,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消费类产业的健康发展。把行业发展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前沿的管理信息回注到企业,为中消会更好地服务企业,更好地配合监管部门,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态势,更好地参与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类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夯实工作基础。中消会表示,将继续会同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及福建的社会各界,充分发挥我会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源密集、信息汇聚的优势,为福建消费类产业发展,为营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通过加大监督抽查力度,积极开展消费品质量监管和帮扶活动,采取企业约谈、标准宣贯、质量分析会等多措施助推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取得一定成效:近2年玩具产品省级监督抽查生产领域抽样合格率2019年为98.8%、2020年为97.3%。合格率均高于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反映我省玩具产品质量情况总体较好。2019年省级抽查学生服装合格率100%、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合格率93.3%、童鞋合格率93.9%,整体质量较高。但也发现一些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产品合格率不稳定等问题,省市场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携手企业、行业协会、社团组织、检测机构,共同参与消费品质量安全的社会共治工作。本次消费品质量安全进企业帮扶活动是首场活动,今后将在全省各地范围内全面开展以监管促产品质量提升活动和消费品质量安全“进企业”活动,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理念,推动质量强国、质量强省建设,坚守安全底线,市场监管部门、质检机构、行业协会将多深入企业一线,多研究管用办法,积极解决企业实际困难问题,当好企业的“服务员”。重点围绕三项内容开展质量监管和帮扶措施:一是坚持围绕发展,提升工作站位。最近省市场监管局提出要着力提升以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高质量发展水平,推动消费品质量安全教育“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向纵深发展,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以监管推动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进企业”帮扶,从企业生产源头入手积极推进监管关口前移,切实从根本上保障质量安全。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活动实效。坚持问题导向,区分轻重缓急,注重综合施策,讲究方式方法,确保活动扎实有效深入开展。着力“望闻问切”,一方面充分运用好产品质量抽查、风险监测和工许获证企业检查结果,对发现的产品质量与安全风险隐患问题信息数据和消费者投诉较为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汇总,加强综合分析研究。另一方面,要深入企业生产车间一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既从生产环境、产品原料、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硬件方面,又从产品标准执行、管理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尽责等软件方面进行企业产品生产全过程、全环节分析,全面深入找准企业产品质量“病根”所在和提升的重点难点,不仅要掌握具体企业特殊性问题,还要从中归纳行业普遍性问题,为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着力“对症下药”。突出“因病治疗”,根据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不同“病因”,分类“开方”,分类“治疗”,确保“药到病除”。对属于原材料问题造成的,指导企业掌握相关技能,加强原材料进货把关,落实索证索票,确保原材料合格;对属于技术设备和关键工艺原因造成的,各技术机构要发挥技术优势和支撑作用,通过质量比对、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手段,开展精准质量诊断活动,为消费品生产企业提供政策解答和技术服务;对属于标准执行不严、管理制度和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着重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对属于不了解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知识和法律法规规定造成的,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帮助企业掌握产品生产专业知识;对各方面都存在问题不足的,要综合施策,多管齐下,促进企业质量产品提升。着力点面结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从具体企业、具体产品、具体问题入手,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根据企业技术实力、规模、管理和产品质量问题“病因”等实际情况,为不同企业量身订制专门解决方案。三是坚持协同联动,提升共治合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产品质量提升,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既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需要社会各方加强协作互动,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共治合力,共同推动加快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产品质量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据了解,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始终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坚持服务发展和监管执法并重,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采取了一揽子措施办法,打出了一整套监管服务组合拳,组织全系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资和重点消费品质量抽查、文具校服眼镜玩具等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消费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消费者教育活动、各类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保障了消费品质量安全、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了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维护了市场良好秩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比如,今年疫情期间,福建省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目标,坚持口罩质量监管和行业服务帮扶并重,突出念好“快、严、服、合”四字诀,推动福建口罩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迅速排查一批不合格口罩质量隐患,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规案件,有效帮扶一大批口罩企业复工复产,福建生产领域非医用口罩质量抽检合格率逐步提升。实现口罩生产从初期较无序混乱到规范发展,为我省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总局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再比如,今年全省市场监管系统以“促质量安全进乡镇,为农民消费保驾护航”为主题,深入开展为期三个多月的消费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消费者教育活动,细化为一次知识宣贯、一次问卷调查、一揽子便民服务、一系列风险信息监测、一次研讨的“五个一”系列安排,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进入社区、学校、乡镇共1070家单位开展知识宣贯,受众达110多万人,开展108场便民服务活动,举办27次研讨活动,及时排查化解387个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另外,从今年9月中旬起组织全省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围绕重点区域、重点种类、重点问题等“三个重点”和8项主要任务开展集中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共组织安排各类产品质量抽查2148批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2507家,开展行政指导、行政约谈46次,查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等问题47批;全省共开展现场宣传活动220次,发放宣传材料11万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