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频现预付费消费纠纷,其中线下教育培训行业更是首当其冲,一纸公告宣布关停,连带着消费者卡里的课时费也一块儿“打了水漂”。培训机构无力退还学费,消费者投诉无门继而诉至法院,最终又该如何解决? 前段时间,鼓楼法院集中审理了73件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涉诉标的从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为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帮助教育机构度过疫情难关,合议庭积极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最终促成全部纠纷调解结案。 案情背景 福州某教育咨询公司主要提供中小学课程辅导服务,2020年1月疫情爆发以来,线下课程无法开展,大批老师离职停课,加上公司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资金链断裂,导致大量学生家长的预付学费未能退还。 案件审理 鼓楼法院审理认为,这一系列案件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虽然每个案件的诉讼标的不大,但涉及群体较广、人数较多、社会影响较大。眼下的情况是,起诉至鼓楼法院的家长都坚持解除合同并退还学费,培训机构却无法在短时间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为了有效化解家长与培训机构之间的纠纷,防止双方矛盾激化,鼓楼法院针对这批案件组成专门审理团队进行集中统一调解。在充分了解各位学生家长的诉求和培训机构的履约能力后,合议庭综合考量最终确定了分期还款方案并确定了合理的逾期付款违约金计算标准。 最终,73件案件全部顺利调解或庭外和解撤诉。据了解,目前培训机构正在按照协议约定按期退款。 为应对今年疫情以来新形势下的预付卡纠纷,鼓楼法院创新思路,针对预付卡消费纠纷特点,分析研判应对机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理机制。一是根据上级人民法院下发的指导意见,针对不同商户的实际情况对症解决;二是结合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积极适用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快速、高效解纷;三是针对涉众案件组成专门审判团队进行集约调解,维护裁判统一标准。 法官提醒 预付卡消费满足了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与娱乐等需求,具有一定便利性,但同时,消费者将大量资金预存入会员卡内亦存在一定风险。那么如何避免此类纠纷的发生,纠纷发生后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呢? 首先,消费者要提升法律意识,在选择商户时应充分评估考量商户的资质、信誉、资金状况等,理智消费、按需消费;其次,在预存款项时要结合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大额资金一次性充值,同时要保留好充值凭证,做好消费记录;此外,在遇到商家失去经营能力或“跑路”等情况下,要尽早协商沟通解决,协商不成的应及时通过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法院起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