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纪委监委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按照“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总体思路,在省纪委监委确定的18个整治项目基础上,结合龙岩实际拓展延伸3个自选项目,最终确定21项选题开展整治,由13家市直单位牵头推进。 “点题整治”开展以来,进展如何?成效如何? NO.1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刘仰星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委教工委委员,二级调研员 市教育局牵头与市直十二个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采取建立周报制度、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建立资金监管制度、及时公布黑白名单等措施统筹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五规范五严禁”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有效推动解决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共摸排学科类培训机构154家,其中证照齐全的有100家,无证有照的有17家,无证无照的有37家。按照“五规范五严禁”的整治要求,规范证照齐全的100家培训机构培训行为,责令无证有照或无证无照的54家培训机构停止办学,停止审批面向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需统筹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同步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不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课后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做到疏堵并举、标本兼治。 林君良 市市场监管局四级调研员 与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印发行动方案,市市场监管局配套部署专项整治行动,建立了“教育、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分赴各县(市、区)局实地调研督导各地开展工作。 7月以来,市场监管部门与教育等相关部门配合,共摸排各类校外培训机构164户次,发现19起校外培训机构在广告、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存在违法行为,均已立案调查。 市场监管部门将在自身的职能范围内,加强对培训机构在虚假宣传、收费、广告和其他市场经营行为方面的监管,对发现的违反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行为,一律予以查处。 NO.2 整治城区中小学课后服务覆盖不足问题,着力解决家长接送后顾之忧 林小洪 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 市教育局大力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扩面提质”行动,加快推进课后服务活动全覆盖。在前期已取得的成效基础上,下发《龙岩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不断推进城区中小学课后服务扩面提质。 截至今年6月,全市七个县(市、区)城区91所小学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占比100%。市属小学及永定区、连城县全年级课后服务全覆盖。全市城区初中学校共30所,已经在课外活动(第八节)开展课后服务工作。 课后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服务能力,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监管,引导课后服务逐步走向常规化、正规化、理性化,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NO.3 整治医疗机构不合理的重复检查问题,推进规模为同级医院间医学检查结果互认、资源共享 陈宝洪 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市卫健委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六个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龙岩市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工作方案》,要求到今年10月底,全市同级医院实现医学影像、主要临床检验项目结果共享、互认,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的基本医学影像、基本临床检验项目结果互认,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 市卫健委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联合开展为期1年的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组织技术人员对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升级改造;组织市临检中心及市属医院专家研讨,拟定检验检查互认的相关技术方案。 由于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医疗机构间检查同质化水平不高,目前互认工作推进不理想,因此要加快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和带宽提速,支撑市内医疗机构实现医学检查结果调阅和引用服务。要组织专家完善质控标准,开展医疗检查质量控制,稳步拓展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结果互认范围。 NO.4 整治医务人员收受“红包”问题,创建无“红包”医院 陈宝洪 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全市各地各单位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的方案和举措,各创建医院通过多种形式在医务人员、患者中进行了无“红包”医院的动员宣传。市、县(市、区)卫健部门官网公示无“红包”医院监督举报电话及相关链接,闽西日报、龙岩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无“红包”医院宣传报道。 市卫健委于5月14日公示了我市第一批“无红包”创建医院名单,含盖了龙岩市第一医院、龙岩市第二医院等18家二级以上医院。7月16日公示我市第二批“无红包”创建医院名单,含盖全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级公立医疗机构等91家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无“红包”医院创建活动以来,全市各地创建医院共拒收红包170个,金额达107258元。 创建无“红包”医院是提升医患互信、改善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的重要举措。医院党委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行风建设主体责任,要注重宣传引导,通过树立典型案例,营造正确导向,形成“医生不收、拒收,患者不送、不必送”的良好氛围。市卫健委将不定期进行明察暗访,并通过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将“无红包”医院活动落到实处。 NO.5 整治医保监管领域“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等恶性欺诈骗保行为,规范医保基金使用 王春英 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市医保局与卫健、公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开展医保监管领域“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等恶性欺诈骗保行为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建立了日常沟通联络和信息共享机制,严厉打击“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等恶性欺诈骗保行为。 今年6月,市医保局对全市2020年度金额大于1万元手工报销发票档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查自纠,截止目前,共核查4717份手工报销发票,未发现假发票现象。通过前期的大数据筛查,初步发现“假病人、假病情”疑点线索3条,正进一步调查核实。 下一步,市医保局将按照省医保局2021年医保基金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开展全省交叉检查工作。一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部门联动并重,充分发挥联合优势,严厉打击“三假”等恶性欺诈骗保行为。二是检查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并重,聚焦“三假”等恶性欺诈骗保行为。三是坚持预防与查处并重,强化教育宣传,全面增强定点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底线”“红线”意识。 NO.6 整治困难群众“漏保”“漏救”问题,加强低保、特困、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群体生活保障 谢绣红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市民政局制定了全市《关于开展困难群众“漏保”“漏救”问题点题整治行动方案》,成立了工作专班,做好工作部署和业务培训。在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重病、重残家庭对象和未在兜底保障范围内的脱贫不稳定人口排查的基础上,再次梳理下发8类排查对象29942人,分解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排查,各乡镇(街道)、村(居)干部已开展入户走访排查,建立工作台账,并及时将符合条件对象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同时,市民政局联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对工作情况开展了督导。 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排查后已纳入或正在纳入低保2458人,已纳入或正在纳入特困72人,已实施或正在实施临时救助646人,已纳入或正在纳入孤儿保障2人,已实施或正在纳入实施无人抚养儿童保障114人。 抓好“漏保”“漏救”点题整治是坚持人民立场、维护困难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通过整治,进一步提升基层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NO.7 整治在建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问题,保障农民工权益 王健 市住建局副局长 市住建局会同市人社局联合印发专项整治方案,结合各部门职责明确住建、人社、国资、建设单位主管部门职责,按照全面排查摸底、集中专项整治、强化督促指导、完善长效机制等方面序时推进整治工作。5月25日至28日,联合市人社局深入新罗区、漳平市部分项目开展保障农民工支付工作一线督导。6月4日至今,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整治方案要求持续排查摸底。 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市、区)住建、人社部门均已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细化工作措施,组织开展摸排工作。已摸排143个在建房建市政项目(动态变动),发现4个项目存在拖欠工程款情况(3个已清偿、1个正在协商清偿),8个项目未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正在整改(5个已办理、3个正在办理)。 解决建设领域欠款欠薪问题,需要各级住建部门、人社部门全面推进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问题整治,坚决查处欠薪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建筑市场环境,进一步维护企业和农民工合法权益。 陈水全 市人社局二级调研员 市人社局聚焦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以在建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国企项目为重点,按照“一个明确、两个清单、三个到位”(即明确项目排查责任人,建立排查清单、问题清单,确保整改到位、处理到位、追责到位)要求,全面排查摸底,消除问题隐患。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做到接到一起、核查一起、解决一起。 专项整治以来,为123人追回工资89万元,主动开展巡查检查房建市政在建施工项目47家,发现并完成问题整改10个,督促10家施工企业补缴工资保证金。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需要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用工秩序、强化主管部门职责担当,落实用工主体社会责任,不断提高根治欠薪治理水平。 NO.8 整治城区范围内的建筑施工、社会生活、交通、工业生产等夜间噪声扰民问题,开展“静夜守护”行动 刘玉梅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相关部门成立领导小组,牵头制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召开专项行动推进会,并公示群众监督举报方式。由主要领导动员部署,分管领导、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亲自带队开展夜间巡查。行动期间,市生态环境局多次牵头组织各部门会商,开展专项行动督导、联合执法、测管联动等工作。 今年5月以来,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共出动748人次,对工业企业、餐饮和文化娱乐场所环境噪声监督检查427家次,其中处理群众举报噪声扰民投诉问题160起,责令整改44家,行政处罚7家。依托“龙岩生态环境”等微信公众号宣传报道信息8篇,闽西日报1篇,龙岩电视台1篇,总结各部门典型案例6篇。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依照行动方案,定期联合公安、教育、住建、城管、文旅等部门开展相关工作会商和调度,开展联合执法,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城市夜间噪声污染防治信息共享、联动执法等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NO.9 整治脏乱差店家入驻外卖平台问题,强化外卖商家审核监管 陈建荣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市市场监管局坚持属地管理和“线上线下齐抓共管”的监管模式,组织开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进智慧餐饮监管,与美团等平台签订社会共治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投诉处置联动机制;成立督查组,赴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平台代理商、网红店开展检查督导。 截至目前,共检查核对入驻美团、饿了么平台商家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5630、4930户次,发现入网商户证照不一致、未及时更新证照等问题1063户次,责令平台关闭网店330户;线下检查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1480家次,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45份,立案18起,罚没19.65万元。 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规范我市网络餐饮服务经营行为,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NO.10 整治食品生产环节“两超一非”问题,确保食品安全 熊海清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食品安全总监 制定《主要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清单》;开展肉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开展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芝麻油”“酿造酱油”两个专项行动;开展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管理;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重点检查;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普查建档。 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55人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194家,检查食品生产小作坊159家,发现问题企业及小作坊31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31份;开展食品生产环节监督抽检368批次,其中获证企业151批次、小作坊217批次;全市“两超一非”共立案3起,结案2起。全市完成457家食品生产企业的风险等级评定。 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百姓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格监管,严厉打击,坚决遏制食品生产环节“两超一非”问题。 NO.11 整治儿童化妆品非法添加问题,守护儿童用妆安全 黄远大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召开专题推进会,受理群众举报,建立问题台账和工作纪实台账,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加强儿童化妆品监督检查和抽验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查经营使用单位393家次,经营环节监督抽样14批次,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41份,立案查处22起,罚没入库1.05万元。组织培训班14场次,参训人员530余人次,发放告知书366份,签订承诺书438份,发放相关宣传材料850余份。 市市场监管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组织开展儿童化妆品“点题整治”行动,规范儿童化妆品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儿童化妆品经营违法行为,增强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守信意识,努力实现“打击违法、保护合法、保证安全、促进发展”多重效果。 NO.12 整治查纠违法停车执法不规范问题,促进交警、辅警执法更规范、文明、合理 饶瑛浩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 实施“五个一批”举措:在老旧小区道路周边,施划一批分时段停车泊位;撤换一批禁停标志标线;停用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监控设备;实施一批人性化管理措施;规范一批执法行为。 全市新增2773个路内停车泊位、增设潮汐限时停车泊位633个、新增75个如厕应急停车泊位;停用63个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违法停车查处量大,尤其是轻微违法停车查处量大的监控设备;全市完成禁停标志标线整改数量83面(其中拆除21面、撤换8面、新增54面);全市完成调整管理模式的停车泊位127个(其中延长时限74个、取消停车泊位53个)。初步实现城市非主次干道未影响正常交通的夜间停车和临时停车等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违法停车查处量同比下降59.01%。 城市停车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民生工程,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完善市城区道路市政设施,积极做好停车场(位)规划等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协助开展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提高道路停车泊位使用率,缓解停车难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区交通管理水平,为治理查处违法停车执法问题专项工作有序开展,为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地见效助力。 NO.13 整治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刘春贵 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市国土资源监察支队支队长 市自然资源局强化巡查核查,及时发现、制止、处置农村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对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对核查确认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的,该拆除的拆除,该没收的没收,该复耕的限期复耕,确保新增问题按时处置到位。 通过实施“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监管机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整治成效初显。截至目前,全市共发现新增问题100宗,已处置65宗。 通过开展“点题整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刻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落实主体责任,有序推进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NO.14 整治城区公共空间违规设立经营性停车场问题,规范收费管理等行为 王友平 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市自然资源局紧紧围绕“群众满意,解决群众停车需求”为出发点,以“合法化停车手续,规范收费行为”为目标,全面开展整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印发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迅速开展摸排,落实任务要求;加强部门联动,协调推进工作;积极宣传引导,鼓励群众参与。 截至目前,龙岩中心城区累计摸排公共空间经营性停车场84宗,发现问题项目17宗,受理群众监督举报47起。 整治城区公共空间违规设立经营性停车场问题,既能缓解现有停车位供需矛盾,又能规范经营性停车场设立及收费问题,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市自然资源局将持续推动专项整治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NO.15 整治物业公司侵占业主公共收益、收入及分配不公开等问题,切实维护业主利益 张再卫 市城市管理局四级调研员 市城市管理局公开发布投诉举报电话,在局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民意征集并同步至“e龙岩”平台推广,畅通线索收集渠道。率先启动物业服务企业代收代管包裹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印发《龙岩市物业服务企业“双随机”“一启动”检查工作机制(试行)》《龙岩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加强物业承接查验等四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推进龙岩市智慧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并同步推进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截至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组织170家物业服务企业465个物业服务项目开展代收代管包裹自查自纠行动,对148家企业362个小区是否存在物业公司侵占业主公共收益、收入及分配不公开等问题开展排查。已收集15条线索并组织相关县(市、区)主管部门开展核实处置。 整治物业公司侵占业主公共收益、收入及分配不公开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充分体现。下一步,市城市管理局将从问题线索中突破一批、查处一批,并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建章立制,推动物业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NO.16 整治公租房承租人不再符合承租资格、转租出借等问题,规范保障房管理 陈泽荣 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 市住建局联合市公安、民政等八个部门下发《龙岩市公租房租后管理点题整治实施方案》,成立指导小组,细化整治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落实“开门整治”,在单位网站、各小区公布投诉举报电话、邮箱、地址等。截至目前,收到举报件8件,经核查属实的4户已全部完成整改。 截至目前,保障资格复审方面,全市已完成资格复核12870户(市本级7503户);审核不通过382户(市本级192户),已整改295户(市本级152户)。市本级取消轮候资格89户;入户走访调查转租出借行为方面,利用每日18点至20点公租房住户下班返家的“黄金时段”,完成入户走访11825户(市本级5232户),发现转租出借行为83户,已完成整改47户。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掌握出入信息,研判是否存在空置或闲置现象,已促使疑似出租或不再符合保障房对象退出59户。全市通过清退不再符合承租资格、转租出借家庭并重新安排轮候家庭入住216户。 通过全覆盖、多举措和科技手段助力整治,实施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精准保障,强化了公租房租后管理,有效维护公租房配租公平公正,回应了社会关切。 NO.17 整治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合同不规范、个别资产资源被无偿占用等问题,维护群众利益 吴朝晖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 市农业农村局聚焦聚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集体经济合同不规范、非法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关键处、薄弱点,落细落实方案制定、台账建立、抽查督办的工作闭环,压实压紧自查自纠、问题收集、整改落实的责任链条,着力推动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共查摆经济合同4233份40774.2万元,其中问题合同107份707.82万元,新增租金94.27万元;收回土地等资源性资产3宗211亩,收回资金28宗33.5万元,收回资产7宗4.61万元;收集问题线索3条,已核实3条,其中2条属实或部分属实。 市农业农村局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点题整治”行动向纵深推进,尽心尽责做好农村集体资产安全和农民集体财产权益的“守护人”,全心全力做好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贴心人”。 NO.18 整治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兰杭生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市水利局对供水条件差的地区和农村人口开展动态监测;通过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向社会公布市、县水利部门监督电话和电子邮箱,建立工作台账,坚决消灭“盲区”和“死角”;协同纪检监察组对脱贫人口饮水安全状况、群众诉求件办理、巩固提升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情况进行核查;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 截至6月底,已完成投资15.32亿元,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累计完成29.77亿元,完成管网建设1452km,覆盖720个行政村,受益人口158万人;全市排查发现8处供水工程存在问题,目前全部完成整改,受益人口16123人;收到农村饮水的投诉件共计8件,已全部办结。 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压实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责任,补齐了农村供水设施工程短板,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农村饮水问题,不断提升群众在用水方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NO.19 聚焦医疗领域,推动“医e路通工程”便民工程建设,解决群众“看病烦、排队长”的问题 陈宝洪 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市卫健委下发《关于实施龙岩市“医e路通工程”的通知》,截至目前,市属各医院已完成门诊预约、住院预约、检验预约建设,预约率达67%,二级综合性医院及中医医院门诊预约率达35%。龙岩市第一医院等1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已完成诊间结算系统建设,龙岩市第三医院等4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信息系统正在升级改造中。市级层面已完成市级互联网诊疗服务平台搭建,并和省级平台对接。市属公立医院和各县(市、区)公立综合医院均已完成门诊诊室改造,实现就医流程“三点一线”;全市15家公立医院(市属医院4家,县级公立医院11家)均已设置了“住院病人一站式服务中心”和“门诊病人一站式服务中心”,完善了入、出、转院服务流程,加强了门诊导医导诊服务,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烦、排队长”的问题。 通过开展推动“医e路通工程”便民工程,到2021年底基本可实现院内、就诊前等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延长平均门诊时长、缩短平均住院日;实现门诊平均时长15分钟以上,平均住院日逐年缩短。 NO.20 聚焦食品安全领域,重点整治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 熊海清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食品安全总监 市市场监管局立足本职工作,在校园食品安全质量水平提升工作上持续发力,完善细化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有关要求。抓自查,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抓重点,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抓实效,强化督促整改落实。 截至目前,全市系统共检查学校食堂2282家次,排查发现风险隐患131个,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37份,查处违法案件8起,罚没金额1万元。 校园食品安全事关师生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稳定,校园食品安全工作需加强部门间联查联动、联合执法和信息通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健全完善学校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推动各方责任落实。 NO.21 聚焦老区苏区乡村振兴,全面开展“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詹可聪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印发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及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整治标准。坚持一月一排名,列入全市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五比”竞赛内容,每月对各县(市、区)进展、名次在闽西日报公布,切实传导压力。坚持“成熟一个、验收一个”,通过采取交叉考核验收、验收前开展培训、验收后召开反馈会等方式对提请验收任务村开展验收。 截至目前,全市146个村通过市级验收占年度任务目标(150个)的97.3%,全市150个“两治一拆”村共整治“空心房”9496栋,整治裸房10994栋,拆除违法建筑1009处。 开展“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项重大举措,市农业农村局将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开展考核验收,确保完成150个村“两治一拆”整治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