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厦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示范集群

来源:福建新消费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29 16:16:51    分享到:

早在2003年厦门就将生物医药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心培育。“十三五”以来,厦门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2019年,厦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0年,海沧生物医药港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中排名第12位;2021年海沧区培育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经过长期培育和不断投入,厦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在集群建设、企业培育、平台打造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超18%。

一是集群集聚效应显著。构建“创新研发-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一十百千”发展格局:即“一万平孵化器、十万平中试基地、一百万平产业园、一千万平生物医药港”。目前,海沧生物医药港体外诊断产业初显世界级产业基地的雏形,骨外科植入器材、手术器械等领域国内领先,创新药、改良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化危机为先机,以简易程序组织实施32项科技应急攻关项目,取得国内注册证3项、欧盟CE等国际认证90多项,15家企业进入商务部出口白名单,带动以新冠病毒检测为代表的体外检测产业强势增长,涌现了宝太生物、安邦生物、波生生物等一批代表性企业。今年厦门口岸出口的新冠病毒快速诊断产品约占全国1/3。

二是龙头引领作用强劲。重视培育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企业保驾护航。目前,已拥有金达威、大博医疗、艾德生物等生物医药上市企业10家,特宝生物成为福建首个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4家;涌现出一批国际国内“首家”“首个”创新产品:包括全球首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国内首支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干扰素等。支持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与养生堂合作二十年,培育万泰沧海、优迈科、万泰凯瑞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创新平台支撑有力。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产业创新策源力。已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1个、国家级中试及产业化基地9个,包括: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依托骨干企业建设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与中科院、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新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在厦设立健康工程与创新研究院、钟南山院士团队设立呼吸健康研究院等。

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造等领域。下一步,厦门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落实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示范集群。

一是要壮大企业群体。围绕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功能性食品、数字健康器材设备等重点领域,实施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引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促进产业链延伸拓展。支持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服务机构组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联盟,实施一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快突破“卡脖子”关键问题。

二是要打造创新平台。依托厦门大学,加快建设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创新实验室,争创应急防控技术与产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生物医药领域新型研发机构,高标准谋划国际生物经济研究院,紧密对接高水平高校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吸引来厦设立分支机构。

三是要优化产业生态。拓展产业空间载体,扩大海沧生物医药港范围,在同翔、马銮湾、五缘湾等地在规划建设若干特色园区载体。完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省药品审评与监测评价中心、省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在厦设立分中心或子平台。


责任编辑:沙鹏成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