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榕召开。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首席专家丁晖,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延庆,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省林业局、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代表以及中央、境外驻闽新闻机构、省内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发布会上,林雅秋局长介绍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开展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据介绍,为进一步检验保护成效,2020年4月、2021年4月武夷山国家公园分别启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和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本底调查启动以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20多家科研单位及高校的百余名专家,深入实地调查80余次,全面调查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主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已调查记录高等植物936种(历史记录2875种,占32.6%)、脊椎动物463种(历史记录698种,占66.3%)、昆虫1079种(历史记录6849种,占15.8%)、大型真菌164种(历史记录503种,占32.6%)、地衣77种(历史记录100种,占77.0%),取得一批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是发现了一批新种。发表了武夷林蛙、无凹带蜉金龟、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诺襀、三叉诺襀、多形油囊蘑等6个新种,还调查到玉兔粘猎蝽、裂小蘑菇、亚洲靴耳等12个中国新记录种以及四川鳞盖蕨、袍波纹蛾、曲星文衣等100多个武夷山新分布种。加上体制试点期间,陆续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等5个新种,累计发现11个新种,极大地丰富了武夷山的物种纪录。 二是基本掌握了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和分布。发现两栖爬行动物108种,其中两栖动物36种、爬行动物72种,圆满完成两栖爬行动物调查。除发表新种——武夷林蛙外,还发现了古氏草蜥新分布记录、中国雨蛙分布最高海拔记录,进一步丰富了两栖爬行动物纪录。 三是记录了一大批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调查到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斑喙凤蝶、南方红豆杉等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白鹇、大鲵、金裳凤蝶、福氏马尾杉、罗汉松等7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这些结果充分说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一大批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壮大。 武夷山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福建片区)规划总面积1001.41平方公里,拥有210.7平方公里未受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拥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蛇的王国”“昆虫世界”“鸟的天堂”“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拥有代表性的人文资源,是中国朱子理学的摇篮,被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道家称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拥有独树一帜的丹霞地貌,是我国同类地貌中山体最秀、类型最多、景观最集中、山水结合最好、视域景观最佳,可入性最强的自然景观区,在中国名山中享有特殊地位。 国务院批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方案》指出,武夷山国家公园具有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典型代表、东南动植物宝库等核心价值,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众多古老孑遗物种的避难所、集中分布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一。要求以武夷山自然生态系统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为核心,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筑牢我国东南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及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据悉,国家批复《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将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为在南方集体林区建立国家公园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特别是2017年6月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建立严格系统的“四化”管护新模式。一是管理智能化。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建设智慧国家公园管理平台,建立集功能展示、预报预警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生态资源管理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园区水文、大气、土壤、动植物等各类资源变化情况,为科学保护管理各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管控严格化。严格实施分区管控,强化哨卡管理,建立健全“网格化”巡护机制,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全天候巡查监管;组建国家公园森林公安分局和执法支队,完善执法体系,加强执法和司法衔接,实现案件快立、快侦、快诉、快审,严肃追责破坏生态资源违法行为。三是修复科学化。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自然恢复为主、生物措施和其他保育修复措施为辅,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禁止林木采伐,因地制宜开展退化林分生态修复,完成封山育林62.5万亩。开展毛竹林地役管理,实行毛竹禁伐补偿,强化毛竹林原真性保护,提升栖息地生境质量。持续开展生态茶园改造,采取茶-林、茶-草混交等方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四是责任明晰化。建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实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考核评估制度,确立破坏资源环境“黑名单”惩戒制度,对破坏生态资源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制度约束。 通过落实以上严格系统的管护措施,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实现了“三个提升”。一是管控举措提升,通过强化智能监控、分区管控、生态修复、责任追究四大措施,构建了管理智能化、管控严格化、修复科学化、责任明晰化的自然生态系统管理新模式。二是执法效能提升,通过整合执法机构、集中行政处罚、推进联动执法、完善执法协作、规范执法行为,形成了“零容忍、全覆盖”的高压严打态势,执法威慑力显著提高,法制教育受众面明显扩大。三是保护成效提升,试点区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达96.72%;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地表水、大气、森林土壤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I类标准。 立足新起点,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方案》为主线,突出自然和人文兼容、保护与发展兼备、全民和集体兼顾、科普和游憩兼具,进一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奋力将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