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筑牢地方优势产业根基,到牵起两岸标准共通的纽带;从守护千年非遗技艺的火种,到跻身全球规则制定者的行列……福建省南平市正将标准化战略化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在闽北大地上进行着质量强市、产业兴市的生动实践。 标准是产业升级的“硬支撑”、创新突破的“加速器”。如今,标准化工作已深度融入南平市地方经济,持续为茶、竹、瓷盏三大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 2024年,该市参与制修订各级标准15项,其中,南平市武夷山市、政和县分别主导修订《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武夷岩茶》和《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政和白茶》国家标准,为两大核心茶产品筑牢品质根基。该市还推动将文字标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实物参照,通过武夷红茶、光泽功夫红茶实物标准样研制,让好茶有样可循。 标准有效助力产业链提质增效。武夷山市携手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推进茶产业标准稳链工程,带动6家链上企业完成质量跃升,使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两岸标准共通迈出坚实步伐,政和县竹产业发展中心参与制定的《海峡两岸共通台湾桂竹笋材两用林栽培技术规程》成功立项,为深化两岸产业融合开辟新通道。此外,政和县主导的《竹签》《毛竹专业化采伐服务规范》等覆盖竹产业全产业链的多项标准相继立项,竹产业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持续为产业高端化发展铺路。 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有力推进了南平市品牌建设跃升。《“武夷山水·茶空间”品牌管理要求》省级地方标准通过技术审查,正为覆盖31个城市的355家“武夷山水·茶空间”提供规范指引,相关团体标准的推广,也成为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建阳建盏分类品鉴品牌建设的关键支点。黑瓷产业是南平市的一张“金名片”通则》等3项团体标准的立项,填补了该领域的标准空白,为产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 标准还赋能南平市非遗技艺焕发新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城大口窑青白瓷生产规程》省级地方标准助力传统工艺规范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省级地方标准在全国开创了茶叶类非遗标准化保护的先河。 南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平市标准化工作的活力,在于与质量品牌、知识产权的深度融合,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召开质量提升研讨会、入企“问诊开方”等,推动标准化转变为产品质量提升与企业品牌溢价。该负责人表示,“南平标准”已开始放眼全球,福建顺昌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参与修订的国际标准已发布,龙竹科技参与制定的《竹制饮用吸管》国际标准正稳步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南平企业的身影活跃于国际标准舞台。(中国质量报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