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潮涌,自贸扬帆。 2015年8月7日,伴随着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蓬勃发展的号角,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以下简称“自贸区法庭”)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福建省首家、全国第二家专门服务自贸试验区的法庭。十年光阴荏苒,从探索起步到硕果盈枝,这枚镶嵌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法徽,始终与厦门自贸片区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以专业的审判、创新的机制、坚实的队伍,书写了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的生动司法篇章。 十年耕耘:案件图谱折射自贸脉动 回望十年征程,自贸区法庭受理的每一件案件,都如同一滴水珠,折射出厦门自贸片区经济生态的万千气象。2015年8月至2025年6月,法庭共受理涉厦门自贸片区案件27011件,结案25890件。这组数字的背后,是法庭专属管辖湖里区及厦门自贸片区内投资、贸易、金融等合同纠纷、商事侵权纠纷、房地产纠纷以及一般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不含特定类型)的职责担当。 翻开案件类型的画卷,一幅极具自贸特色的图景清晰呈现。法庭审理的案件覆盖案由达241个,其中,最能体现自贸区开放活力与创新风险的贸易类(占比34.42%)、金融类(占比34.15%)、公司类、知识产权类纠纷,合计占案件总量的84.15%,堪称自贸区发展的“晴雨表”。案件数量并非一成不变,它紧随着自贸片区的发展节奏起伏。成立初期,案件量在年收千件左右徘徊;2019年后,随着片区机构集聚效应显现和商事交易井喷,案件受理量首次突破3000件并持续高位运行,生动诠释了司法与经济同频共振的紧密联系。 深入案件肌理,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交织。9298件贸易纠纷见证了贸易形态从单一货物买卖向多环节、全链条供应链服务的华丽转身,供应链衍生的运输、货代、仓储等纠纷频发,交易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线上磋商盛行却也带来了履约主体不清、事实查明困难的新挑战。1223件公司纠纷则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企业内部治理的复杂生态,股权转让、知情权等纠纷易引发连环诉讼,调解难度大,同时新旧《公司法》关于注册资本制度的变革,也直接触发了股东损害债权人利益、出资纠纷的显著增长,司法及时回应着市场规则的变迁。9228件金融纠纷体量庞大,案件高度集中、批量诉讼特征明显,类金融业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贷等)在区内迅猛发展,其涉诉案件曾一度占比高达金融类案件的68.3%,其发展轨迹从爆发到优化,折射了监管完善与市场成熟的过程。 金融行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领域疑难案件,以及数字签约普及导致的被告地域分散、应诉率低、电子证据认定难等问题,不断考验着法庭的智慧。2016年法庭加挂“知识产权法庭”牌子后,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逐渐呈现新特点:著作权、商标权侵权是主力,涉互联网平台纠纷持续增长,案件类型日益多元;可喜的是,厦门企业品牌保护意识显著提升,本地商事主体主动维权的比例达到19.4%,保护边界也从商标权拓展至包装装潢、字号及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更令人瞩目的是,知识产权案件调撤率高达62%,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背后是法庭通过示范判决、合理确定赔偿额等方式,引导末端合规经营、推动纠纷源头化解的成功实践。 十年创新:机制探索书写特区答卷 面对自贸区日新月异的挑战,湖里法院自贸区法庭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将“改革创新”深深镌刻在十年征程中。 专业审判是立身之本。法庭深耕细作,按案件类型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确保裁判尺度的统一。针对知识产权、金融借贷等类型化、批量化纠纷,探索出“示范判决+司法确认”、“批量诉讼识别预警+关联案件信息披露+同名智查类案检索”的高效化解路径。十年磨砺,精品案例迭出——10篇案例入选《全国法院年度案例》,2篇入选《人民法院案例选》,多起案件获评省级、市级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或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裁判的价值不仅在于定分止争,更在于引领规则。法庭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宣传、法治微电影《彼此》《E场官司》等多元方式,将晦涩的法条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强化了市场预期和法治认同。 协同共治是破题之钥。法庭深谙“枫桥经验”精髓,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主动打破部门壁垒,与自贸委综合监管和执法局、市区两级市场监管、海关等6家单位携手,共同签订《关于强化湖里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合作协议》,建立起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协同解纷的立体保护网。面对厦门自贸国际基金港等金融创新平台,前瞻性地与自贸委签署专项司法服务保障合作框架协议,构建常态化会商联络、风险提示反馈等五项机制,为金融创新保驾护航。“调解先行”的理念贯穿始终,法庭打造出涉自贸纠纷“融入式”协同化解机制,该机制荣获湖里区改革创新一等奖;引入专业商事调解力量,建立“特邀调解员驻庭跟案”模式,成功调解了大量纠纷;更积极参与推动商事纠纷调解先行市场化解决机制的试点工作,与自贸委联合制定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专业调解机构入驻和线上平台建设,力促纠纷在源头得到实质化解。 延伸服务是护航之翼。法庭的视野不局限于审判台,更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全方位法律保障。针对游戏出海、新能源、大健康等区内重点发展的新兴业态,法庭主动“走出去”,与厦门游戏联盟举办法律沙龙探讨“游戏换皮侵权”、“AI时代版权边界”等前沿问题,为新能源企业组织模拟法庭演练技术秘密保护,为大健康企业“精准把脉”防控法律风险。对于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诉讼高发领域,法庭精准“开药方”,向相关企业发出具有建设性的司法建议5份(反馈率100%,其中一份获评全市优秀),组织召开行业座谈会,并专门制定《涉自贸区融资租赁案件审判指引》,联合厦门中院发布典型案例,有效引导企业规范合同、加强管理,促进诉源减量。特别关注中小微企业司法需求,全省首创“厦门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协同创新基地”,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对主观恶意不强的末端销售商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并加强判前判后释法,引导其尊重知识产权、诚信经营;在涉企保全中秉持善意文明理念,审慎灵活采取强制措施,曾通过财产置换促成公司内部僵局化解,助力企业重回正轨。最富创新性的举措当属全国首创的“跨境电商知识产权基层服务站”,它深入产业一线,提供信息检索、法律咨询、政策解读等服务,累计服务企业270多家,开展互动活动6场,成功入选福建自贸试验区十周年“百项典型创新实践案例”,成为司法服务触角延伸的典范。 理论研究是创新之源。法庭深知实践需要理论的滋养。2024年,与厦门市委党校共建全省首个“厦门市领导干部涉自贸法治教研实践中心”,通过实案教学、首案研讨(如涉及AI智能体算法的知识产权新类型案件)等形式,深化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依托省高院设立的自贸区(厦门)司法保障研究基地,承担并完成多项重点调研课题,其中《自贸区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探析》获评优秀。法庭干警笔耕不辍,研究成果频现于《东南司法评论》等专业期刊,并在“东南法治论坛”等平台获奖。为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法庭成立了全国首个自贸区案件专家顾问团,聘请包括厦门大学知名教授在内的14位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加强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推进联合培养机制,多名法庭干警获聘担任高校实务导师或兼职硕士生导师,为培养高层次法治人才贡献力量。 十年淬炼:党建引领铸就精干队伍 成就的背后,是一支忠诚、专业、富有活力的审判队伍。自贸区法庭坚持“支部建在庭上”,法庭干警中党员占比100%,将党的建设作为法庭工作的“根魂”,为审判业务定向赋能。2024年,与厦门市委党校共建全省首个“厦门市领导干部涉自贸法治教研实践中心”,通过实案教学、首案研讨等形式,让党建成果在办案实践中落地见效。 法庭始终将队伍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关键,着力锻造一支“专业化、年轻化、复合型”的司法铁军。法庭队伍专业化建设成效显著,法庭干警均为研究生学历,员额法官及法官助理均具有国际法、商法或经济法的专业背景,涌现出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审判人才,全省、全市审判业务专家等业务带头人。这支队伍是法庭应对复杂疑难案件、服务自贸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法庭先后两次荣膺厦门市法院系统先进集体,并荣获厦门青年五四奖章、全省优秀法庭、福建省青年五四集体奖章等荣誉称号。 十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站在厦门自贸片区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湖里法院自贸区法庭将继续立足审判主责主业,持续优化专业化审判机制,深化司法改革创新,提升服务保障能级,以更加优质、高效、坚实的司法力量,为厦门自贸片区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保驾护航!(张轩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