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鸡蛋时,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蛋壳带褐色“斑点”,像长了“小雀斑”,有的打开后,蛋黄上粘个小红点,像不小心“蹭了颜料”,这些“斑点”到底是什么?鸡蛋还能吃吗? 厦门市同安区市场监管局日前处理一起投诉件,投诉人称在某商超够得一盒鸡蛋,但有几个鸡蛋表面有褐色的小斑点,无法通过搓洗去除,因此担心买到了不新鲜的鸡蛋。 接诉后,同安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立刻到该商超进行核查。该商超证照齐全,商品(包含涉诉产品-鸡蛋)进货源稳定,商家资质、检验报告齐全。执法人员排查现场所有库存,从外观看,鸡蛋外观、色泽等感官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在保质期内,因此,初步排除鸡蛋本身变质的可能性。 不过,执法人员仔细查验每一盒鸡蛋后发现,确实有部分鸡蛋表面存在褐色小点。那么,这些“斑点”到底是什么?鸡蛋还能吃吗? 蛋壳上的“斑点”大多是色素沉积形成的“天然纹身”,其出现通常与鸡蛋生产过程中母鸡的健康状况、品种以及鸡蛋在产出时的压力有关,如土鸡蛋上常见的褐色小点,其实是母鸡输卵管“画”的天然花纹——就像人脸上的雀斑,纯属天生,不影响内在。 因此,鸡蛋壳上的斑点并不一定意味着鸡蛋不新鲜。判断鸡蛋是否新鲜,可以通过看蛋白的浓稠度或蛋黄的颜色,而不是仅凭蛋壳的外观。 怎么样辨别是不是“好斑点”呢? 鸡蛋里的“斑点”,分“良性”和“危险”,打开鸡蛋,蛋黄上若有个小红点(血斑),或小白块(肉斑),别慌——这可能是母鸡下蛋时的“小意外”:血斑是排卵时蹭了点血,肉斑是输卵管掉了点“小皮屑”,挖掉“斑点”,鸡蛋照样能吃。 如果“斑点”摸着粗糙、鼓起来,可能是母鸡下蛋时“走神了”——蛋壳形成时混了点灰尘或羽毛,属于“小失误”,剥开看看,蛋液清澈就没事。 但是!请注意:如果蛋里有绿点点、灰毛毛,蛋液还浑浊发臭,那是“霉菌军团”入侵了,堪比食物界的“烂苹果”,一口都别碰! 教你4招,远离“坏蛋” 1、看蛋壳:新鲜蛋有“光泽感” 新鲜蛋:蛋壳干净、有一层薄薄的白霜(像蒙了层细纱),颜色均匀不发乌,拿起来对着光看,蛋壳透亮无霉点。 坏蛋:蛋壳发灰、发暗,甚至有绿色或白色的霉斑,或沾着黏液(像出汗一样),说明可能发霉变质了。 2、摸手感:新鲜蛋“沉甸甸” 新鲜蛋:掂起来有分量,蛋壳粗糙但不粘手,轻轻敲一下,声音清脆不发闷。 坏蛋:掂着轻飘飘(水分流失了),蛋壳滑溜溜(可能被水洗过,保护层没了),或粘手发黏(已经坏了)。 3、摇一摇:新鲜蛋“静悄悄” 新鲜蛋:摇的时候几乎没声音,蛋黄蛋清紧实,晃不动。 坏蛋:摇起来“咣当咣当”响,像里面有水在晃,说明蛋清变稀、蛋黄散了,十有八九是坏了。 4、泡一泡:新鲜蛋“沉底站” 找个碗倒清水,把鸡蛋放进去: 新鲜蛋:稳稳沉在水底,甚至能立起来(越新鲜站得越直)。 坏蛋:浮在水面或半沉半浮(坏掉的蛋会产生气体,就像在吹小气球,所以会浮起来)。 斑点不可怕,仔细识别“好坏蛋”,健康吃蛋不“踩雷”。 (通讯员:吴灵琦 参考:食安中国、广西疾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