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寿宁县某中学初中生小张(化名),是一名网络游戏爱好者。一天,他在某热门游戏的玩家群内看到一则诱人广告:“免费赠送限量版游戏皮肤!扫码领取,先到先得!”小张心动不已,立刻添加了广告中提供的QQ号“客服小美”。“小美”热情地表示,由于小张是“幸运用户”,只需扫描一个“激活二维码”,简单操作几步就能免费获得皮肤。毫无戒备的小张,用妈妈的手机扫描了对方发来的二维码,并按照提示输入了妈妈手机的解锁密码和收到的短信验证码。 几分钟后,小张并未等来游戏皮肤,却收到了妈妈银行卡的多条扣款短信提示,累计被转走8000余元!惊慌失措的小张联系“小美”,发现已被拉黑。小张妈妈发现后立即报警并联系银行,但损失已难以追回。经查,小张扫描的二维码实际是木马程序,不仅窃取了支付密码,更通过获取的验证码完成了多笔转账操作。 风险揭示: “免费福利”陷阱深: 诈骗分子精准抓住青少年喜爱游戏、追求新奇酷炫物品(如皮肤、装备)的心理,以“免费”“限时”“稀有”为诱饵,降低其警惕性。 扫码链接藏木马:不明来源的二维码或链接,往往是黑客植入木马病毒或钓鱼网站的通道。一旦扫描或点击,手机就可能被远程控制,窃取支付信息、通讯录甚至隐私照片。 信息泄露风险高: 诱导青少年输入密码、验证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是诈骗的关键环节。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在对方引导下泄露关键信息。 利用亲情支付漏洞: 许多青少年使用家长手机进行支付操作,家长支付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或告知孩子,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中国人寿寿险寿宁县支公司提示您: 青少年需牢记: 天上不会掉馅饼!对网络上任何“免费送”、中奖信息、低价代充等保持高度警惕,不轻信、不贪心。 扫码点击要三思: 绝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点击陌生链接,不下载非官方应用商店的APP。尤其涉及需要输入密码、验证码的操作,务必停止。 信息保密是底线: 绝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任何重要信息。 家长责任要到位:设置复杂且孩子不易猜到的支付密码,并定期更换。开通银行卡交易短信提醒,及时掌握账户变动。加强对孩子的金融安全教育,分享真实案例,提高其风险识别能力。引导孩子使用正规平台进行娱乐消费,设定合理的零花钱和支付限额。金融安全,从青少年抓起!让我们共同筑牢防线,为孩子们的阳光未来保驾护航! (中国人寿寿险寿宁县支公司 缪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