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至11月,上海市保费收入累计433.25亿元,同比增加65.56亿元,增幅为17.83%。外资保险的市场份额突破25%,达到历史高位。外资寿险凭借投连险在银代渠道的热卖而异军突起,外资产险完成分改子,加快发展步伐。
寿险市场: 投资险种大行其道 银代个险各领风骚 2007年1至11月,沪上寿险保费收入320.29亿元,同比增加17.38%。在平安、国寿和太保三大中资寿险依旧占据近55%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外资寿险凭借银保市场的出彩表现赢得了业界的瞩目。 资本市场的走强点燃了消费者的理财热情,投资型险种成为拉动寿险增长的主要动力。前11个月,沪上投资型险种保费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82.5%,寿险总保费占比高达68%。投连险尤为红火,保费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361%,占寿险总保费的比重由去年末的4%激增至16%。传统保障型险种有所下滑:养老年金险同比下降28%,普通寿险同比下降4%。健康险和意外险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健康险实现保费28.6亿元,同比增长11%;意外险同比增长15%,而其中航意险同比下降16%,统一条款取消后很快被其他短期意外险取代。 平安、国寿、太保、友邦、联泰大都会人寿占据了沪上总保费收入前五位的位置。联泰大都会人寿凭借18.8亿元的投连险收入坐上沪上银保市场头把交椅,也带动其总保费规模跃升至沪上第5,颠覆了传统稳扎稳打的发展模式。外资寿险利用银保业务频频发力:海康人寿业绩同比增长156%,中意人寿业绩同比增长145%,这都是他们的投连产品在银保市场斩获的直接反映。 如果说外资寿险在银保市场上夺人眼球属于“非典型”,那么个险业务依旧是考量各家公司持续发展的“典型”试金石。从数据上看,平安人寿个险保费收入58.2亿元,占其整个业务结构的79%,个险的强劲助其超越国寿,重登沪上总保费第一的位置。太平洋人寿在缺少投连产品助阵的情况下,依靠个险的稳定增长117%,仍保持着市场第三的位置,其总体业绩同比增长14.41%,为三大公司之首。友邦同样依靠个险18.3亿元的保费收入,保住了市场第四的位置,避免了总保费被联泰大都会人寿超越的尴尬。 产险市场: 交强险增长迅猛 分改子提速发展 2007年1至11月,沪上产险保费收入112.96亿元,同比增加19.11%。车险业务经历了条款的统一以及交强险的深入,依旧占据产险业务的半壁江山。而伴随着美亚、三井住友、皇家太阳等公司分改子的完成,外资产险有望凭借在某一险种领域的强势给产险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车险虽然仍未摆脱“赢保费输利润”的窘境,但其业务规模仍主宰着产险市场,前11个月,车险保费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28.7%,平均赔付率55.63%。交强险经历了过渡发展期,2007年得以迅猛增长,实现保费17.2亿元,同比增长212%。 意外险以及短期健康险成为产险业务增长的重要支点。意外险保费2.6亿元,短期健康险保费1.7亿元。而责任险覆盖面拓宽,公众责任险保费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0%,产品责任、雇主责任、职业责任险分别实现1.6亿元、0.9亿元、0.4亿元的保费收入。 人保、太保、平安稳居产险市场前三,并占据54%的市场份额。美亚凭借在责任险和意外险市场的优势,实现保费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13.5%;三井住友运输险业务位居市场第四,总保费为2.6亿元,同比增长37%;皇家太阳专注于建安工险领域的发展,实现总保费1.8亿元,同比增长38%。伴随着多家外资产险分改子的获批,势必加快其在华的业务发展。 有人欢喜也有人忧愁:曾经位列沪上第4的天安保险滑落至第14位,尤其是其房贷险业务负0.6亿元,依旧入不敷出,仍在消化前几年粗放发展的苦果;车险业务的市场份额也在萎缩,由去年的7.5%下降至4.6%。摈弃车险业务,走直销店模式的华安保费收入0.4亿元,同比下降70%,其发展前景看似迷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