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盼细则出台银行入股险企带动国际化进程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和平人气:160次 发布时间:2008-02-26 00:00:00    分享到:
双方共盼股权互投细则出台

  春节长假之后,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再度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热点,也有更多的银行加入到收购保险公司的行列中,但由于银行、保险互投的具体监管细则尚未出台,具体入股比例等问题也无法最终确定,新一轮银行、保险公司股权互投的大潮正等待着最后一道闸门打开。专家指出,股权互投细则出台后,银行业综合经营趋势将逐步呈现,这将加快保险业的国际化步伐。

  建行、浦发加入保险新军

  综合经营平台雏形初具

  据权威渠道证实,建设银行入股总部位于北京的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目前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该计划完成后,建行将成为幸福人寿的第一大股东。此外,建行洽购合肥兴泰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展顺利,持股比例可能将升至80%。

  据悉,建行已经提出了51%的拟持股比例,但由于银行、保险互投的具体细则尚未公布,因此具体入股比例还存在变数。幸福人寿由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参与组建并处于控股地位。在其11.59亿元注册资本中,信达旗下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及具有股权关系的中经信投资有限公司和海南万全农业合计入股6.4亿元,持股比例达55.22%。按51%的持股比例计算,建行将为此项投资付出约12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建行入股幸福人寿,一方面是建行综合经营战略所需,另一方面,幸福人寿将利用建行的网点优势开拓业务。

  此外,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高层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浦发银行融资后,势必会有跨领域的股权投资行为出现,浦发银行并不排除有股权投资的可能。比如银行投资保险公司,但政策还未全面放行,现在要等待监管部门批准试点。

  除了入股保险公司,银行业也将投资触角伸向了基金领域。2月18日中国银行控股的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挂牌,中国银行也一举成为同时拥有银行、基金、证券及保险公司的金融控股集团。

  据记者了解,此前,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吧)已经递交了正式申请文件,但目前均尚未确定具体细节。

  捆绑设立综合型金融集团

  可弥补中小保险资金不足

  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将对保险业产生多重影响。业内专家指出,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将增加保险业的资金供给,缓解保险业资金不足问题。

  近年来,保险业高速发展,增加了保险公司对资本金的需求,而资金不足已成为部分中小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解决资本金匮乏的问题,目前保险公司争相发行次级债。合众人寿在1月份获准募集10年期11亿元次级定期债。此前,泰康、新华、太平洋、民生和天安等保险公司都发行了次级债以满足偿付能力要求。

  专家指出,与发行次级债相比,商业银行注资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因此,与商业银行合作将更受那些需要增加资本金的保险公司的青睐。此外,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将提高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能力。目前银保合作处于代理关系,因此银行对保险产品开发的关注度不高。建立股权合作关系后,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将更加紧密,这为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供了更多动力。

  有碍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分行业监管,保险和银行之间的混业经营一直发展缓慢。而在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请示文件获批后,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枕戈待旦。

  商业银行入股

  加速保险业国际化进程

  专家指出,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和银保合作的对等需求,我国的监管机构不允许商业银行自设保险公司,但可以参股保险公司。专家认为,这主要是加快保险业国际化步伐。

  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世界大型保险公司均拥有银行、保险等业务的综合型金融集团。目前,世界各国对混业经营的模式各具特色,德国的全能银行制,银行通常直接从事全能业务,也可以通过独立的子公司从事保险业务。英国的全能银行模式,其最大特点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权联系是通过于公司,也即银行就是最终的母公司。美国银行则采用持股公司模式,银行通过设立银行持股公司,并由持股公司下设与银行并列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来从事综合化金融业务。

  相对而言,银行保险交叉持股模式显然更具备中国特色,这种方式有利于公司专业运营和分业监管。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有助于提高保险业国际化水平,将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资产与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公司风险抵抗力,加速形成综合型的金融集团。

  根据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日前签署的《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银行可参股保险公司,但不允许商业银行自己设立保险公司。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认为,混业经营已经迫在眉睫,但银保相互入股、金融一体化加速的趋势,最大风险在于两类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互相传导。保监会与银监会需要加强合作和协调,以加强对混业经营中所出现风险的处理能力。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