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面对投连险抽身还是坚守 主动还是被动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心晴人气:131次 发布时间:2008-07-24 00:00:00    分享到:

 种种迹象表明,去年投连险市场份额较大的公司,近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当市场回调到2700点附近,当两市平均市盈率不足18倍,当市场逐渐步入相对合理的估值区域,选择抽身还是坚守?

目前市场上的投连险一般为客户提供多个可自由转换的账户,而且还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之分,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前景,选择主动还是被动?

  主动还是被动

    由于有不同的资金配置方向和比例,主动型投连账户按照收益与风险的等级,从高到低通常可以划分为进取型、平衡型、稳健型等,更为保守的是货币型,主要投资于债券、央行票据、回购等安全性更高的短期金融品种。主动型账户通过账户管理人的经验判断,选择何时买进和卖出,以及选择投资方向,以取得优于市场的表现。因此,主动型账户更能体现出账户管理人的专业水平。而客户可以根据个人对风险收益的不同偏好,自主选择各类主动型账户。通常,选择风险等级较低的帐户,可以更好地规避下跌风险,但也有可能错过行情反弹上涨带来的部分收益。反之,如果选择风险等级较高的帐户,可以在上升的行情中获得理想收益,但如果行情踏空,也受会遭受较大的损失。

  与2008年上半年上证指数48%的跌幅相比,投连险的各种主动型账户还是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跌性,而且很多投连帐户的表现还优于基金。以市场上较早推出投连险的光大永明人寿为例,该公司2008年上半年的进取型、平衡型、稳健型三个主动型管理的投连帐户的回调幅度分别为18.65%,12.45%和4.15%,货币型帐户净值还有0.95%的正增长,这在同业中处于中上游水平。而同期股票型、平衡型、偏债型、保本型、债券行型开放式基金的回调幅度分别为35.7%,30.53%,20.42%,13.04%和1.42%。

  被动型账户通过跟踪股票指数以取得与市场相似的投资表现,其主要代表方式就是指数型账户,一般实行购买并持有的方式,除了跟随指数进行样本变更之外,不轻易调整组合,也因此被称为“被动式”的投资方式。被动型账户的收益率走势与目标指数走势偏离度越小,跟踪的方向和幅度越紧密,就说明该指数型账户的操作管理越优秀。

  据了解,目前国内寿险公司中,只有三家提供被动管理型帐户:光大永明、中英、太平洋安泰,其中太平洋安泰是2008年2月开始设立被动账户的。在一年前股指一路上涨的情况下,光大永明和中英人寿的指数帐户也都表现不俗,其中光大永明的指数型投连帐户就曾在2007年创下净值增加87%的佳绩,远高于同期市场主动型账户的平均收益水平。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被动型账户与股指关联度过于紧密,账户管理人不能像主动型账户那样有择时和择股的空间,因此,当股指从6000点高位震荡下跌的时候,各公司的被动指数型账户也未能“独善其身”,纷纷受到市场指数拖累净值随之回调,今年上半年,其中光大永明指数帐户跌幅43.4%,中英人寿同期下跌了46.21%,而太平洋安泰指数帐户也在设立账户的4个月内下跌了36.94%。

  利还是弊

  既然被动型账户的技术操作空间远不如主动型账户,为什么这一理财方式还会受到市场青睐呢?原因是与主动型投资相比,被动(指数化)投资有几个明显的优势:首先是成本优势。由于它是通过复制指数来构建投资组合,所以调研成本、交易费用等大大降低。其次,它分散风险的功能较强。指数型账户所投资的一揽子股票都是经过权威的指数发布机构筛选出来的,并经过市场检验,凸现出业绩稳定、流通市值高、兼具行业代表性等特点,购买这些股票,本身安全性就比较高。最后,运作透明也是指数型账户的一大优势。

  此外,从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看,指数化投资的发展道路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其在长线投资上的竞争优势也日益凸现。

  1971年,世界上的第一只指数型基金诞生于美国,威弗银行首次向机构投资者推出指数型基金,当时受到市场的冷落。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股市日渐繁荣,指数型基金为一部分投资者接受,80年代末,美国全国有43只指数型基金投入运作,但指数化投资还没有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投资概念。直到90年代以后,指数型基金才真正获得了巨大发展。1994年至1996年三年的数据显示,市场上91%的股票基金收益增长率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增长率;从更长的时间来看,在1991年到1998年,标准普尔指数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7.3%,而积极管理基金(主动型账户)的年平均收益率只有13.9%。由此,指数型基金的概念开始在投资者的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获得了基金业的广泛注意,指数化投资策略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

  国内首支指数基金天同上证180基金正式成立于2003年3月15日,中国基金业指数化投资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完全被动投资理念也第一次被引入国内资本市场。与在美国的发展经历类似,2003—2005年间沪深股指的长期低迷使得指数基金在国内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资料显示,在天同上证180基金成立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仅有融通深证100、博时裕富、华夏上证50ETF3只被动投资的指数型基金成立。事实上,指数基金在国内资本市场真正开始有所发展,是自2005年8月29日,嘉实沪深300指数基金的成立开始。统计显示,在2006年的一年间内,先后有易方达深证100ETF、大成沪深300ETF、华安上证180ETF、华夏中小板ETF、友邦华泰红利ETF、长盛中证100共6只指数基金相继成立。尽管指数基金的队伍在2006年得以快速扩充,但与蓬勃发展的主动型基金相比,却明显缓慢得多。同样,被动型投连账户的数量也远远小于主动型账户数量。

  但是,业内人士对被动型账户的发展前景仍然保持乐观,这一信心主要来自于指数化投资在美国的成长轨迹:1980年,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指数型基金资产仅为100亿美元,而到了1996年底,这部分指数型基金资产的总额已经达到了10000亿美元;个人投资者持有的指数型基金资产也从1990年的40亿增加到了580亿美元;1998年,净流入指数型基金的资金有380亿美元,占净流入美国股票基金资金总额的28.7%;美国指数型基金的个数从1990年的15个发展到了1999年的193个。现在,美国最成功的指数型基金管理人——先锋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指数型基金已逾1000亿美元,旗下的先锋标准普尔500指数型基金在1997年全球基金排行榜中,以690亿的规模名列第二位。美国其他的主流基金管理公司,包括富达、美林等,基本上都管理着一只或多只指数型基金。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