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太平人寿携手北京联合保险经纪公司推出“健康成长”保险计划。据悉,该险种主要针对3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采用定额卡单的形式,提供10到15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障,并涵盖每年3万元的意外伤害责任和每年2万元的死亡责任。耐人寻味的是,该险种上市伊始,便打出“全国限售1000万份”的旗号。
新品上市何以限售?在如今以险种创业绩、以业绩冲市场的竞争态势下,太平人寿限售新品的做法,似乎与大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更何况,保险公司是根据“大数法则”来厘定保险费率,承保的客户愈多,实际损失的结果会愈接近预期损失。据此,保险公司就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使在保险期限内收取的保险费和损失赔偿及其它费用开支相平衡。实际操作中,据悉也正是以此为依据来厘定保险费率的。而意外险、重疾险等纯保障型产品更需要做大规模来谋求盈利,否则通过限售抑制规模很可能出现保险赔付高于保费收入的情况。
但既然敢于压缩规模提出限售,保险公司还是很有底气的。事实上,保险市场发展十数年,限量销售险种的远非太平人寿一家,“前车之鉴”比比皆是。国寿、平安等保险公司都曾对某些险种进行限售,或初入市场之时吸引众多眼球,亦或停售退市掀起最后疯狂。数据显示,经过“概念炒作”的险种其销售业绩将提升至少30%。最近成功热炒限售概念的当属人保健康,其万能理财产品“常无忧”在沪上银行渠道一推出,即明确表示销售期仅为3个月。结果如何?“常无忧”月均席卷6亿元保费,直接将人保健康送上沪上寿险三甲的行列。
可见,限售难免带有“欲擒故纵”的噱头。好比商场的促销活动一样,新产品上柜即喊出“限期限量”销售的口号,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保险产品亦是如此,限售反而可能成为该险种热卖的“催化剂”,对于营销员而言,其在推销时自然多了一番说辞:“我们这产品很实惠的,你看,公司只让我们限量销售多少份,想买就要抓紧了……”这样的话头,很容易把握消费者消费心态的弱点。
说罢这番道理,再来看太平人寿“限售1000万份”的重疾险种,虽然眼下还不能对该产品的销售情况妄下推测,但如果真的销售到“1000万份”,想必太平人寿也能乐得合不拢嘴了:“健康成长”每份保费150元至200元间,即使每份按150元计,完成限“量”销售也能达到15亿元保费收入。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太平人寿在上海总共实现保费才6.3亿元,总保费规模位列第9,其中个险新契约只有区区1400万元,属于老牌中资公司中极为落寞的。
由此联想到:生活中常见某店面前摆放着“营业只剩最后几天,清仓处理”的招牌,但或许几个月过去了,那店面的招牌依旧,噱头话语也仍然一字不改。自然,保险公司也拥有同样的手段习惯。君不见:人保健康眼见“常无忧”销售红火,当即宣布将限售期延长3个月,至今仍在部分银行网点有售,公司还美其名曰:顺应市场需求,回馈客户信任呢。
然而,需要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的是,保险属于无形商品,专业性强、针对性强,人们大凡购买保险,一定要契合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切实需求,切勿“人云我跟,随波逐流”,让“限量限期”等销售策略迷糊了双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