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储蓄型保险拼不过牛市保障型产品脚跟稳

来源:理财周刊 作者:蔡嵩婷人气:279次 发布时间:2007-12-03 00:00:00    分享到:
银行进入降息周期时,曾给固定收益率储蓄型险种带来销售春天,但当银行进入加息周期,固定收益率无疑又成了这类产品的紧箍咒。2007年,随着几次加息,储蓄型险种的收益利率已经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

  保险公司既喜且忧。喜的是可受益于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忧的是储蓄型险种销售备受冲击。

  “今年股市那么好,银行利率又不断提高,退保率高也在预料之中。”泰康人寿相关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说。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本轮的退保行为从去年底已经开始显现,直到今年3、4月达到高峰。当股市连续出现5??30、6??21两轮调整之后,投资者开始意识到退保炒股的风险,所以这种行为的数量又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虽然这个波峰比较明显,但相对于平时的退保率而言,还算不上过高。”业内人士周先生告诉记者。

  根据上海保监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上海的退保率达到27.29%。退保率最高的某保险公司今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显示,该季度退保金额和今年前三季度的退保金额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93.49%和65.47%。

  储蓄型投资产品、房贷险高退保

  其实退保一直都存在,主要原因包括投保人临时需要资金周转、投保人觉得受骗、客户对于一些条款不满意、客户移民等。这些都属于比较常见情况,而且经过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管部门的合作,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因此,“一般而言,造成高退保率的最大原因来自社会因素。”业内人士闫先生这样告诉记者。具体到今年,这个社会因素就是股市和银行利率的双重压力。

  虽说整体遇到退保小高峰,但不同产品、不同渠道的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收益率说明一切”的中国式理财观念下,收益型产品受到最大挑战,其中又以银保类产品首当其冲。

  由于保监会规定,万能险产品不能在销售时告知预计收益率,而分红险的收益分配又完全不透明,这与资本市场看得见的收益走势相比,明显缺乏吸引力。加上银行保险产品往往采取固定收益率这种简单的设计方法,那么许多看重投资收益的客户必定会与其他收益类投资产品做比较。最终选择弃保险,入股市。

  另一类受到大幅影响的是财险类房贷险。由于银行基准利率不断提升,而且市场普遍预期未来还会有进一步调高,因此很多投保人就选择提前还贷,并且在还贷结束后第一时间退保。“很多人觉得房贷险就是为银行购买的,所以当还贷结束了,他们也就自然而然想到退保。”一位财险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多数财险、传统寿险和健康险影响不大

  相对于周期较长的寿险类产品而言,与家庭相关的财险相对时间短,金额小,因此退保率一直较低。

  例如车险,近年来退保率一般保持在1%左右,根据车盟网统计,今年截止到10月底,上海市场中车险退保率为1.2%。造成车险等短期财险退保的主要情况包括:保单出错、重复投保或是二手车过户。

  车盟相关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由于车险一年一买,所以即使觉得买亏了,投保人也不会选择退保。”由于投保时间短,所以车险与其他一些短期财险一样,设置有退保时限,超过一定时间就不能再退保。

  在寿险当中,传统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保障功能明显,因此退保情况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预期中的利率倒挂现象也没有给传统寿险产品造成大规模退保潮。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产品的保障功能明确,客户一般不会为了收益情况而放弃保障。

  “退保”,这是一个牵连着保险公司和客户两头的概念和程序。究竟退保时客户可以得到的金额是怎么计算的?退保是否为解决问题唯一且最有效的办法?退保金额迟迟不能到账究竟是谁的过错?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多家保险公司,请教了多位富有经验的精算师,接下来为您一一解答。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