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让灾难唤起更多人的保险意识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王晓曦人气:592次 发布时间:2010-08-16 00:00:00    分享到:
       应了“天有不测风云”那句老话,谁也没有想到我国今年会遇到这么多自然灾害:西南大旱,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遍及南北东西的水灾……尽管有全国军民奋起抗灾救灾,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还是受到了很大损失。令人惋惜,更令人深思。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也是不可预知的。但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比如对自然灾害尽可能准确的预报,抵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当然也包括唤起更多人的保险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保险的需求和购买力都有所增强,遇险后的无奈特别是汶川大地震的警示,使越来越多的人下定了为自己买份保险的决心。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整体保险水平还不高,相当多人特别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民众的保险意识仍然淡薄。根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我国保险密度(人均保费)836元,约为世界平均保险密度的1/10,而保险深度(保费占GDP的比例)也只有3.4%,不及世界平均保险深度的一半。遭遇大旱的云南和广西人均保费只有393.96元和306.05元,玉树地震所在的青海省人均保费只有326.75元,发生唱凯堤溃坝的江西省人均保费只有422.14元,舟曲泥石流所在的甘肃省人均保费只有434元,保险密度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成倍的差距,保险深度多也远不及全国的平均值。所以从保险渠道得到的受损补偿微乎其微。

        众所周知,钱存入银行是储蓄,进入股市是投资,买成保险是保障。形式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但现在的情况是多数人对储蓄习以为常,对股市情有独钟,对保险则避而远之。国人保险意识如此淡薄,与经济状况有关,与传统文化有关,与体制影响有关,与消费观念有关,与保险知识匮乏有关,更与风险意识淡薄有关。

        风险是可能发生但还未发生的危险。正因为它还没有发生,看不见、摸不着,人不知、鬼不觉,尚未造成任何危害,所以人们才容易忽视它、淡化它,甚至不相信它的存在、不相信它会发生。没有风险就不需要风险管理,买保险也就没有必要了。殊不知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或者来自天灾,或者来自人祸,拟或发生在今天,拟或发生在明天,亦可发生在此处,亦可发生在彼处,比如水害、地震、车祸、大病……

        保险意识淡薄是因为风险意识淡漠,风险意识淡薄可能是对风险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评估,也可能是虽知风险存在但怀浓厚侥幸心理。还有一种不得不说的原因,那就是灾后政府的大包大揽和令人感动的“八方支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风险意识,一些人觉得买保险不如吃救济。实际上风险意识淡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他人的不负责任,对集体的不负责任,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同时也是近视、狭隘、不成熟的表现。

        保险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行为,以小钱换来大钱,用“近虑”消除“远忧”,较小的成本能够换取出险后几十倍、几百倍的赔付。以此可以祛除病痛、慰籍心灵,以此可以再创伟业、重建家园。今年6月18日福建南平发生特大洪水,福建南纺股份有限公司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太平洋保险公司及时向其赔付保险金3066万元,为企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解了燃眉之急。试想,如果西南大旱、唱凯堤决口和各地水灾受损的农作物都有投保,如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和各种灾难的受害者也都有投保,该有多好啊!可惜我国的家庭财产投保率才只有 5 %,7个人才有一张寿险保单,各种自然灾害保险赔付只占损失的百分之几,保险公司对汶川地震的赔付仅占损失的3%,我国医疗费用由商业保险承担的也只有2%左右。
可能有人会说,我投了农作物险,如果风调雨顺,不是白花钱了吗?我投个大病险,如果终身无患,不也是打水漂了吗?这就是对保险性质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保险保的是未来,保的是预期,它是一种承诺,它是一种无形商品。谁都不希望出险,出了险谁都希望补偿。这就是保险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保险能够生存的“人缘”所在。人对自己未来财产是否会受到损失、人身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不可能是先知先觉的。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才是最保险的,这样才能把损失和威胁降到最低程度。2003年,泰康人寿赔付当时国内最大寿险案 ,被保险人张某获赔820万元 。但4年前张某投保时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将来会得胰腺癌。虽然最终未能挽留住张某的生命,但保险所代表的那份爱心将伴随他的妻儿走完未来的人生路。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说得好,寿险不仅仅是一种保障,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方式,体现的是珍惜现在、安排未来、规避风险的生活态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1954年的大洪水到1998年的大洪水再到今年的大洪水,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再到玉树大地震,冲毁的是堤坝农田,震倒的房屋建筑,受苦的是黎民百姓,伤心的是子孙后代。天灾是肯定要发生的,人祸是迟早要降临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让美好的家园白毁,不能让鲜活的生命白亡,以往的教训要吸取,以后的防范要做好,侥幸的心理不可有,必要的保险不可无。在此有必要大声疾呼:让灾难唤起更多人的保险意识,把幸福送给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胡木英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