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福建新消费讯 近年来,“双11”等大型集中促销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时段。然而,先提价再降价套路、复杂难懂的促销规则等让消费者深受其害。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对虚假促销、巨奖销售等行为明确了相关监管原则,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虽然《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自12月1日生效,但在“双11”之前公布,有利于进一步释放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信号,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氛围。? 莲前市场监管所辖区商业楼宇集中,大型电商企业云集。伴随在线销售额激增,今年来,莲前所共受理相关领域举报、投诉、市长专线、信访件和舆情共12000余件,消费者诉求主要集中在家居用品、服装鞋帽、食品和化妆品等电商领域,其中“拒不履行合同约定”、“虚假促销”和“巨奖销售”等问题相对反映比较突出。为强化“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监管,规范辖内电商企业经营秩序,保障网络放心消费,真正做到减诉降量,针对即将到来的“双十一”期间线上消费投诉举报热点情况,莲前所结合《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宣传,多措并举做好“双十一”期间电商企业监管,积极推动辖内企业积极妥善处理消费纠纷,引导企业切实落实主体责任,主要做法如下: 一、实地走访 莲前所通过实地走访电商企业,做好《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的宣传工作,引导企业自律,营造诚信经营的氛围。一方面,执法人员现场认真查看其营业执照、电子标识等是否齐全,有无超范围经营等情况,确保其主体资格合法。另一方面,执法人员结合《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现场加强对企业网店的行政指导工作,明确电商的监管方式,引导企业明确作为消费维权“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完善首问和赔偿先付、消费纠纷和解等制度,积极妥善处理消费纠纷,尽快解决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履行合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特别是平台企业,要切实承担起平台主体责任、畅通维权渠道,加强对入驻平台经营者及商品的管理和审核,积极维护“双十一”期间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二、集中约谈 莲前所通过对电商企业集中约谈,对辖内电商经营者在网络交易方面存在的问题逐一指出,并给出指导意见。将《电子商务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和《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等法律对电商经营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倡导电商诚信守法经营,营造网络交易诚信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近期,莲前所还召开了构建良好消费环境工作会议,辖区内21家大型电商企业参会,思明区局稽查专员吴志达、执法稽查科科长张柏林、市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工作人员到现场指导。会议主要做好《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宣传,并就如何做好双11活动期间的消费维权工作,如何降低减少消费投诉数量、提高消费维权质量等提出具体部署和要求。一是杜绝刷单、刷评、炒信等失信造假行为,不得发布浮夸的直播带货“战报”虚增流量,不得从事商誉诋毁、裹挟交易等违法违规竞争行为,或依托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进行“隐形”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严格落实产品质量责任,严控假冒伪劣商品宣传和销售流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协助执法部门查处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三是加强食品安全治理,严格履行入网经营者资格审查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保证入网经营者注册、许可证明文件的真实性,不得销售来路不明、渠道非法,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食品。四是加强广告审核,严格规范广告发布行为,提高广告品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杜绝虚假宣传、低俗内容。五是加强平台内商品和服务价格管理,加强对价格促销方案的事前审查,加强对虚假打折行为的管控,不得借助自身优势地位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不合理费用。 三、严格执法 莲前所组织执法人员针对电商企业“双十一”活动开展专项检查行动,结合《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主要检查“双十一”期间,电商企业和平台有无发布虚假广告、虚报特价揽客、实施有价无货的欺诈行为;检查有无先涨价再打折,借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行为;检查有无利用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检查有无虚构交易、对成交量或成交额进行虚假宣传行为;检查有无攻击贬低竞争对手等行为。 四、消费维权 莲前所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行动,树立消费者至上理念,健全完善高效便捷的投诉举报处理和反馈机制。依法落实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产品“三包”等规定,积极探索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创新。一方面通过畅通网购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确保做到“快速受理、及时分流、责任到人、高效调解”。另一方面从履行主体责任、促进诚信建设、畅通消费纠纷调节绿色通道、从源头化解消费纠纷等方面发动电商企业加入“ODR”平台,即加入到在线消费纠纷处理的绿色通道中来,让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处理纠纷,不仅节约了维权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展现了企业诚信经营、合法经营的形象,不断推进消费维权社会协同共治的局面,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叶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