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通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近日,福州市“散乱污”企业(场所)专项整治12个现场督导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摸排工作。 企业生产是否存在环境安全隐患?是否违法排污?是否无照经营?……带着这些群众关心的问题,记者跟随督导组直击“散乱污”排查一线。 近日,督导组赴罗源县起步乡护国村,走进当地的番薯粉生产作坊。 该村有番薯粉生产作坊约10家,年产番薯粉达400余吨,每年11月~12月间,该村村民常在田间挖池生产番薯粉,番薯浆上清液直接排放或经简单沉淀处理后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这也成为了此次摸排的重点之一。 “我们在抽查中发现,这些作坊布局分散、规模小、设备简陋,番薯浆上清液淀粉含量低,不具备再加工价值,且存在处理成本较高等问题。”据此,该组成员建议属地政府要组织农业专家加强对番薯浆上清液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指导,并组织农户开展合作,接受农林灌溉等综合处置措施。 在马尾区马尾镇龙门村,督导组将目光聚焦到了当地的建材厂。 当天摸排中,督导组发现,该村有3家石材加工厂,1家门窗加工厂,1家涂料加工厂,1家包装制品厂,均无证无照。“这些厂房工艺落后,未配套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产生噪声、粉尘、废水污染,且大部分违章搭盖,场地简陋脏乱。”该组成员说。他们开出“药方”,建议马尾区工业管理部门会同所在乡镇政府对其进行取缔,并联动城管部门对违章搭盖进行拆除,汇聚各方合力整治。 在长乐区鹤上镇,督导组走进了几家羽绒生产企业,现场发现个别企业现场管理无序,鸭毛水洗后直接排放污水,或经简单沉淀处理后直排,有的作坊露天晾晒鸭毛,毛絮及异味散发。“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当地乡镇政府对羽绒生产厂家进行分类整治、整合提升,对有条件的企业予以提升改造,污水处理达标后接入市政管网;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督导组成员介绍。 深入一线摸清“病症”,才能分类施治,祛除“病根”。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陈峘介绍,近年来,散乱污企业由于规模小、布局散、工艺差、污染高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和持续稳定向好的重要因素。 自“散乱污”企业(场所)专项整治前期动员部署完成以来,摸排工作全面铺开,全市12个现场督导小组已赴晋安、长乐、闽侯、罗源、闽清等县(市)区督促指导工作,并结合中督信访件整改、水系综合整治、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整治、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突出生态环境信访问题等,开展排查整治。 截至12月25日,全市已摸排182家企业(场所),其中,拟关停取缔100家,整合搬迁3家,升级改造49家,督促合法经营30家。(记者 林瑞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