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现实困局 向社会资源要解纷生产力 切实推进诉前解纷工作成效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 大胆创新、审慎运作 于2020年9月率先引入 福建省首家 专业从事民商事纠纷非诉解决的 民办非盈利性组织 “厦门市经贸商事调解中心”派驻调解团队 探索“法院+民非组织” 协同社会化诉前调解新模式 全面提升调解效能 厦门市商调中心向法院派驻调解团队以来,湖里法院共向其诉前委派调解案件1923件,占全院诉前委派调解案件数的57%,诉前委派调解化解纠纷843件,占全院诉前调解(含委派调解和法院自行调解)化解纠纷数的60.5%,诉前委派调解成功率同比提升18.6个百分点。 Part1 把好“引”字关 专业性、规范性齐头并进 1、严格把控引入机构资质 根据《福建法院购买社会化服务暂行办法》,将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纳入法院社会化购买服务通盘考虑,严格筛选调解机构,从党委领导、行业主管、业务指导、司法协同等五种维度,对人民调解组织的资质和能力进行考察,率先引入全省首家专业从事民商事纠纷非诉解决的民非组织——厦门市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以下称商调中心),在诉前阶段提供优质调解服务。 2、严格把控引入人员选任 严把调解员入口关,审慎考察商调中心候选调解团队成员,针对商调中心成立初期调解力量积累不足的短板,挑选调解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人民陪审员推荐至商调中心,经过一定时间的试用和严格考评后,方才确定入驻团队人选。 现场调解 在线调解 3、严格把控引入机制建设 在引入之初就指导商调中心对材料流转衔接、工作职责分工、调解步骤流程等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立分工明确、协作顺畅的工作流程。同步开展调解业务培训,将定期培训与随案指导相结合,由湖里法院诉调对接中心负责全方位指导工作,就地实时解决调解员工作难题,入驻首月,团队调解员每人就接收委派调解案件413件,调解成功案件43件,随后调解成效逐月提升,月均调解成功案件112件。 商调中心 Part2 念好“管”字诀 集约化、社会化相辅相成 1、加强诉前送达规范 指导商调中心制定《诉前调解通知5步法》,明确各类通知困境的应对措施,由入驻团队负责身份信息、答辩状、证据、地址确认等诉讼材料的诉前接收与送达工作,简化流程节点,实现诉前辅助事务一并外包,案件平均调解期限14天。入驻团队另协助完成案件送达首轮电话通知3056件。 2、加强调解终结规范 调解终结的,由入驻团队助理填写终止调解情况表,规范记录案件调解过程、送达情况及当事人意见分歧,确保调裁顺畅衔接,诉前工作有效延伸至后续诉讼程序。 3、加强卷宗流转规范 建立卷宗材料流转共享台账,实时记录调解案件卷宗接收、流转、补充情况,并由入驻团队助理按照法院设定的卷宗顺序规范整理调解案件卷宗,提高调解卷宗规范化水平。 Part3 谱好“创”字曲 智能化、信息化高效赋能 1、快捷安排辅助事务 商调中心发起单位自主开发“易判调解辅助系统”(以下简称“辅助系统”),可实现一键派发分案、一键排期调解,关联案件、系列案件自动派发同一调解员,使调解辅助事务集成化运作。 2、系统生成法律文书 设置调解团队助理,及时将调解案件基本信息录入辅助系统,司法确认相关笔录、裁定书、调解书、撤诉材料、送达回证、案件终止情况表等材料均可一键生成,减少调解团队工作量,极大提升调解工作效率。 3、调解平台智能管控 坚持将调解案件纳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行监管,自案件委派至调解终止,由入驻团队内勤负责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数据实时录入,每个案件调解情况均在平台同步向商调中心调解人员及法院承办人员推送,实现调解流程节点信息化、智能化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