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福建新消费讯 6月3日,为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休闲渔业的深度交流,共谋发展。在福州举办第三届中国・闽台休闲渔业论坛!从2019年起“闽台休闲渔业研讨会”已连续两年在福州渔业周上成功举办。今年根据办会的规模、档次和实效的提升将“闽台休闲渔业研讨会”更名为“闽台休闲渔业论坛”,论坛主题是渔旅融合发展和渔业渔村振兴。 去年以来,新冠疫情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受疫情影响,去年福建省旅游业较为困难,收入仅达2019年的6成多,今年一季度有所好转,已恢复到了7成半。今年“五一”假期,在游客净流入人数方面,福建居全国第5位。当前,国内的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省内近郊游、城市周边游、乡村生态游、短线自驾游成为旅游热点,不少沿海旅游点迎来夏季客游高峰。周边旅游日益渐浓的氛围,为休闲渔业旅游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今年以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上福建”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培育新型业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完整的休闲渔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助推休闲渔业产业发展。持续加大对休闲渔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着力提升“水乡渔村”品牌和效益。目前,全省“水乡渔村”198家。2020年,省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全福游,有全福”全域旅游的重点,创建首批30家“金牌旅游村”,以“水乡渔村”为品牌的休闲渔业影响力将不断扩大。着力打造渔业特色文化,继续办好各类渔业博览会和宁德“大黄鱼节”,福鼎“鲈鱼文化节”,石狮、晋江“开渔节”,平潭、南平“钓鱼节”等活动,打造特色渔业民俗文化品牌;打响“渔家宴”、“渔家乐”、“渔家客栈”等独具特色的休闲渔业品牌。 尽管福建省休闲渔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还存在区域特色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充分,休闲渔业精品打造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有待完善等问题,其发展水平与我省作为海洋大省的定位不相匹配,与发展海洋强省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根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组织编制的《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0)》显示,2019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排名,福建仅位列第15,超100亿元的省份仍为山东、广东和湖北3省,而福建省仅有10亿左右。 在与福建一衣带水的台湾,休闲渔业起步早,产业链条发达,产品形式多样,同时在打造特色休闲渔业文化的同时,也培育出独特的休闲渔业区域公共品牌,形成了汇聚人气财气的品牌营销模式;台湾近年来强化渔港码头休闲渔业功能,打造魅力渔港码头,促进渔港码头功能多元化;在产业服务方面,台湾重视发挥协会作用,协会服务功能、运作机制较为完善成熟,台湾渔业协会功能强大,承担着渔业辅导管理、渔事技术培训、渔村青少年培育、家政改进推广、渔航安全设施维护、渔业资金融通、渔船渔民海难救助、渔民生活改善、渔业保险等职能。台湾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比较借鉴。 下阶段,将自觉把福建休闲渔业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来定位,以全面实施福建省人民政府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闽政〔2021〕7号)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休闲渔业发展道路。 一要加强规划引领。联合集美大学休闲渔业创新发展中心和省渔业行业协会,对2008-2020年期间评选出的十三批共198家“水乡渔村”的发展现状、行业形态等开展调研,围绕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提出“十四五”休闲渔业发展规划,推进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推动融合发展。推动海上养殖与生态旅游相融合,推进“三区四核百渔港珍珠链”建设工程,新建、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225个渔港和避风锚地,建成17个中心渔港、15个一级渔港,培育一批样板渔港。完善渔港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打造集渔船停泊补给、水产品集散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的渔港经济区。加快“渔旅结合”全产业链发展,新增一批“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到2023年,培育“水乡渔村”、渔家乐、休闲垂钓等经营组织100个,创建省级“水乡渔村”示范基地30个。 三要扩大品牌宣传。建设提升渔业文化公园,发掘传承妈祖文化、惠安渔女文化、建瓯坑里弓鱼传统工艺等渔业文化。继续举办“大黄鱼节”“鲈鱼文化节”“开渔节”等特色渔业民俗节庆活动,继续办好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厦门休闲渔业博览会、中国休闲渔业高峰论坛,探索新形势下休闲渔业产业发展思路和路径,进一步深化休闲渔业的国内外合作与跨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