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三明银保监分局聚焦辖区特色资源优势,用心用力用情践行“为民办实事”,主动靠前服务,以普惠为本,以创新为轴,为乡村振兴增添金融新动力。 聚焦产业特色 打造乡村振兴富民工程 2021年,三明银保监分局出台《金融支持沙县小吃产业提档升级行动方案》,推动沙县小吃产业加快发展。一是“网格化”服务对接。建“档”,建立逾4万份“店主档案”,实现“建档-评级-授信”三同步,已授信32.5亿元;分“格”,明确大中小银行和保险公司各自网格化服务重点,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布“网”,联合小吃集团组建沙县小吃金融服务平台。二是“多样化”门店升级。助力“差改优”,通过“政府融资担保公司+信用”模式,对接小吃旗舰店、加盟店、示范店升级推广;扶持“小升大”,创新“公司+流水+门店”“连锁店互保”模式;支持“无到有”,提供专项利率优惠,鼓励创建沙县小吃体验店和中央厨房。累放小吃加盟贷、装修加盟贷等产品2695万元,助力提升沙县小吃品牌形象。三是“链条式”产业支持。针对小吃物料种养、配料加工等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指导创新“供应链+订单、结算流水、应收预付款”等模式,截至2021年末已向相关产业提供稳定资金支持26.89亿元,推动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壮大。四是“纵横式”保障安全。引导推出舌尖安全保,设计基础型、升级型、全面型三个档次;创新推广门店“餐饮业守护神”、加工企业“安全卫生生产保”、种养“水稻险”等小吃产业链特色保险。累计为小吃业主提供人身财产风险保障2.43亿元。 聚焦改革试验 打造乡村振兴创新高地 鼓励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先行先试,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一是深耕全国林业改革综合发展试点市建设。制定《支持林票、碳票改革工作方案》,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在林业产业链金融“全覆盖”基础上,落地全国首笔“林票质押贷”149万元,签约全国首单“林业碳票贷”500万元,创新推出“碳汇开发贷”“林融金”等金融产品,并为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提供信息系统支持,支持林票、林业碳票规范化流通。二是融入三明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推广基地建设。出台《保险业深入支持“三明医改”指导意见》,推动开展试点、普惠、共享三项行动,统筹协调4家机构组建共保体,指导首创全国最低起付门槛、最高赔偿比例“普惠医联保”产品。三是争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制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沙县)》,对金融支持沙县特色产业做法“边试验、边推广”,推动投放相关贷款36.7亿元、建成信用村99个、农户电子建档立卡率100%。相关工作被列入三明市委重点改革项目。 ▲“林票贷”签约授信仪式 聚焦资源要素 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样板 立足三明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持续探索金融支持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有效途径,激活乡村资源要素活力。一是助力制种业强基。对接三明杂交水稻制种优势,研究制定《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制种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突出对三明(建宁)国家级种子产业园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金融支持,通过“扩面、布线、抓点、搭台”等举措,提升种业金融服务质效。截至2021年末,已为种业大户、农户提供贷款2.85亿元。二是助力农产品提质。制定《关于以农产品质量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增信融资工作意见》,探索建立以农产品质量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增信融资制度,截至2021年末,累计为优质农产品产销客户发放贷款24.34亿元。推动创新“一县多品”特色农险产品25个,为设施花卉蔬菜种植、茶叶种植等提供有力保险保障。三是助力集体资产盘活。推动地方法人机构先行一步,开立169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基本账户,提供“三资”管理平台,助力财务管理规范运行。以“福村贷”“兴村贷”为抓手,支持集体经营性资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四是助力涉农数据增效。推动三明农商行与相关部门联动开发“绿色收款码”,在支付环节嵌套“绿色产品可溯源”功能,引导商户销售绿色农产品;指导沙县农商行为沙县小吃采供销数智化系统提供线上线下资金清算解决方案,助推小吃产业全流程、数字化线上管理。 ▲向当地“橘农”宣传金融服务 聚焦绿色金融 打造乡村振兴绿色生态 印发《关于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助力“山更清、水更绿”。一是扶持绿色生产。指导兴业银行三明分行全省首办自有可交易排污权抵押贷款3000万元,盘活企业排污权“无形资产”;推动中国银行三明分行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特许经营权作为质押发放贷款1.5亿元,助力提升市区周边县域城市垃圾处理效率。二是引领绿色生活。支持三明农商行以创建“绿色标杆银行”为契机,设立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创新推出“低碳贷”,借助绿色行为的信用增值,引导百姓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截至2021年末,累计授信1.96亿元。三是营造绿色生态。积极顺应乡村旅游趋势,推动各银行业机构累计为旅游热门县域乡村旅游提供贷款6027.2万元。招商银行三明分行为23个绿色文旅康养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2.14亿元。四是优化绿色服务。制定《“碳中和”网点建设指导方案》,“绿色金融服务中心+绿色制造、绿盈乡村、绿色创业就业”等八大特色模式成效明显,截至2021年末,全市绿色融资余额191.1亿元,增速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7.85个百分点。“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创新做法在全省推广并入选国家发改委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绿色金融+绿盈乡村”做法入选《中国银行业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锦集(2021)》并排入选名单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