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多地博物馆深入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创新展陈形式,推出精彩纷呈的特色展览和丰富多元的主题活动,丰富周末和假期生活,做热文旅市场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立足福建省特色,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展览 福建博物院推出的“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以三星堆文物为代表,由福建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和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联合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12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共展出长江流域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107件/组文物,包括55件/组一级文物,展示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青铜文化遗存。同时推出一批文创产品,如以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圆顶铜人头像”为原型,推出多种口味的雪糕。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推出的“黄河几字弯里的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展”,通过146件/套文物展现了黄河、长城、草原数千年来水乳交融孕育出的鄂尔多斯民俗文化。 漳州市博物馆推出的“古冢记忆——西夏陵出土文物展”,精选西夏博物馆收藏的一百余件珍贵的西夏文物,其中西夏陵残碑是西夏陵园重要的珍贵记载;耀州窑、湖田窑瓷器,揭示出西夏与宋、金的密切贸易关系。 三明市博物馆推出“皓月流光,镜耀千秋——九江市博物馆馆藏铜镜展”,展出九江市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共收藏的铜镜三百余枚,年代从战国至明清,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 此外,福建民俗博物馆的“风起山海 闽在福中——民俗里的福文化展”,讲述了以“福”字为核心的福建传统福文化故事,从民间传统“五福文化”出发,介绍了八闽百姓出生、求仕、婚嫁、做寿等方面的传统人生礼俗;观众通过图文和民俗文物可了解融汇于闽地闽人、闽山闽水、闽风闽俗中的福建福文化,感受闽地百姓对“福”的向往与追求,探知福建人民的生活理想与价值观念。福清市博物馆的“海丝华彩——明清山水纹饰外销瓷器展,”展出100多件/套,明清时期的山水纹饰外销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见证。 结合节庆日,打造节日主题展览 儿童节。厦门市博物馆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将于2022年6月1日至7月3日举办第二届“童画未来”展览,并配套设计了互动体验活动。 端午节。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策划“粽情端午--五谷粘贴画”体验活动,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深化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的认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州市晋安区中国寿山石馆将于6月11日(周六)将举办“飘扬童趣 匠心传承”活动,邀请寿山石雕刻艺术家讲解寿山石雕刻知识,传授泥塑技巧,并与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互动,现场制作泥塑作品。 党的生日与建军节。莆田市博物馆推出“闽中红旗世代传——莆田市革命文物展”,展示革命地址59处,增强民众“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漳州市博物馆将举办“我是红军宣传员——唱响红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专题展“红色回响——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红色标语展”,并现场红歌演唱。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将举办红色故事分享会,每周一场,与孩子们分享红色小故事。 中秋节。各地博物馆策划“月圆中秋创意手绘花灯”、民俗表演等活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营造第二课堂,强化社教工作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策划趣玩昙石山之暑期夏令营,让中小学生参加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拓片体验,陶艺制作、专题讲座等,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热爱中华文明、热爱考古事业的种子。 华侨博物院举办“丝路瓷韵”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面向周边社区招募活动参与者、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阐释好馆藏古代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优秀历史文化成为带领年轻一代稳步前进的力量。 陈嘉庚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夏令营,通过参观主题展览、学习展厅礼仪与讲解技巧、体验科学创意手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莘莘学子把爱国主义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 非国有博物馆积极参与,助力文旅经济 福建省志华根艺博物馆“喜迎党的二十大”根艺作品展,通过木雕、根雕、浮雕、影雕等作品,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 福建省鼓浪屿馅饼食品文化博物馆举办旅游推荐会,展示有关鼓浪屿馅饼生产工艺发展的文物,让观众在参观、学习、体验、品尝等过程中,了解鼓浪屿传统食品文化的博大精深,助力文旅经济。 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结合福建寻找恐龙的考察项目的成果,举办暑期恐龙足迹特展,包括亚洲唯一的珍贵标本数十件。 福建省源古历史博物馆的“福源—古代福文化精粹展”,展示明清至民国时期40件/套与福文化有关的瓷器、木雕、石雕、刺绣、民俗等藏品。 德化县顺美海丝陶瓷历史博物馆的“土的演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瓷土的加工生产流程,了解陶瓷的生产工艺,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