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一趋势有力推动了保健品市场的蓬勃发展。然而,当前保健品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不良商家抓住老年人渴望健康的心理,精心布设各类消费陷阱,严重损害了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类现象屡屡被媒体曝光。为助力老年人科学、理性地选购保健品,福建省消委会提醒老年消费者需重点关注以下要点。 01、保健品≠药品 保健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不能替代药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提醒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要明确区分保健品与药品的概念,切勿轻信商家“保健品能治病”“吃了保健品就不用吃药”等虚假宣传。若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切不可因迷信保健品而延误病情。 02、警惕消费陷阱 护好健康与钱袋 部分商家为推销保健品,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赠送礼品、亲情攻势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夸大保健品的治疗效果,甚至编造一些所谓的“专家”“患者”进行虚假证言,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提醒老年消费者要提高警惕,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被这些手段所迷惑。对于商家宣传的具有神奇功效、能包治百病的保健品,要保持理性,切勿冲动消费。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不要轻易向商家透露个人健康状况、家庭情况、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避免遭受诈骗。 03、选择正规渠道 查资质 购买保健品应到信誉好、证照齐全的正规销售场所,如大型商场、超市、药店或保健品专卖店等。这些场所通常有较为严格的进货渠道和质量把控,所售保健品质量相对更有保障。同时,要仔细查看商家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件,确保其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切勿贪图便宜或方便,在无证照的流动摊贩、非法集会场所或通过不明来源的网络链接购买保健品。 04、查看标识 了解关键信息 在购买保健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标识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主要成分、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保健功能、注意事项等。正规保健品的包装上会有“蓝帽子”标识,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下方还会标注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或“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品)。消费者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查询真假。 05、留存凭证 依法维权 购买保健品时,要向商家索要正规发票或销售凭证,并妥善保存。发票或销售凭证上应详细记录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价格、购买日期等信息,以便在出现质量问题或消费纠纷时,作为维权的重要依据。如果发现购买的保健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商家存在虚假宣传、欺诈等违法行为,要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组织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老年人一生奉献于家庭和社会,守护他们的健康与财产安全,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福建省消委会呼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关注老年人保健品消费市场,加强对不良商家的监督、监管,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