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寿宁:从茶叶到茶籽,解锁茶树“全身宝藏”的富民密码

来源:福建新消费 作者:张轩宇 发布时间:2025-05-24 19:44:38    分享到:

5月24日,福建寿宁县南阳镇迎来了一场关乎乡村振兴与科技赋能的盛事——“茶叶籽甘油二酯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正式启动。这场由武汉轻工大学、福建一棵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棵茶公司”)与宁德海博特医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活动,得到了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和寿宁县人民政府的支持。项目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旨在通过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破解茶籽资源利用的难题,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探索出一条“科技+资本+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image

寿宁县山高林密,享有“高山茶之乡”的美誉,全县18万余亩茶园年产量达2.45万吨,不仅是全国重点产茶县,更孕育出支撑县域经济的农业支柱产业。然而,长期以鲜叶采摘和初加工为主的粗放模式,始终面临着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不足的发展瓶颈。如何让深山中的茶树释放更大价值?福建一棵茶公司历经十余年探索,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image

面对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困局,福建一棵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宁德海博特医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振赵有着深刻洞察:“过去茶农只关注茶叶的经济价值,却让茶籽这样的宝贵资源白白浪费。”自2008年成立以来,企业聚焦全产业链开发,创新打造“公司+基地+茶农”合作模式,通过收购茶农原本废弃的茶叶籽实现零成本助农增收,同时在南阳镇建成占地300余亩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通过持续技术攻坚,企业不仅攻克了传统茶叶籽油压榨工艺中出油率低、精炼度差等难题,更延伸开发出茶叶籽油、调和油、精华油及氨基酸沐浴露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使单株茶树经济价值提升数十倍。此外,企业将茶梗加工为食用菌栽培原料,茶粕转化为天然有机肥,形成“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从单一采摘到全产业链开发的转型。

image

这一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来自科技赋能。武汉轻工大学油脂及植物蛋白创新团队深耕油脂领域二十载,其前沿研究成果为企业产品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团队核心成员张星河博士介绍道:“茶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潜力,此次聚焦的甘油二酯油产品,能进一步实现降脂减重、调控餐后血脂及血糖等功能。”她的阐述背后,是团队扎实的科研积淀——这支由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武汉轻工大学教授何东平教授领军的科研力量,曾先后组织和参与制(修)订《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油生产卫生规范》等40余项国家与行业标准,构建起从理论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完整技术体系。正是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底蕴,让深山茶籽的深度开发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传统茶产业注入硬核科技基因。

image

为突破油脂营养结构与功能优化的技术瓶颈,推动高附加值健康产品的产业化落地,在多方见证下,武汉轻工大学分别与福建一棵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海博特医食品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三大平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叶籽油加工基地、武汉轻工大学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和武汉轻工大学功能性油脂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寿宁县副县长梅春强表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地方经济和茶产业转型升级作出重大贡献,更通过注入科技动力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让深山茶籽真正蜕变为‘致富籽’。”

image

近年来,寿宁县锚定“产茶大县”向“茶业强县”转型目标,以“三茶”统筹发展为抓手,通过全产业链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特色品牌打造等创新举措,全面激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打造特色产品矩阵,创新研发融合红茶甜醇与岩茶“花香岩韵”的“寿宁乌茶”,凭借独特品质接连斩获北京八大处斗茶大赛“茶王”、全市茶王赛“红茶茶王”称号,成为具有地理标识价值的产业新名片;破解产业集聚难题,针对县域300余家“散乱小”茶企现状,引进2家重点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寿宁乌茶”产业园。2024年实现茶叶产量2.4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53.46亿元;深化“茶业+”多业态融合,依托张天福文化研究基地等载体,打造“龙虎山茶仙馆—党群连心路—下党定制茶园”等茶旅精品线路,开发茶文化研学、茶事劳作体验等沉浸式项目,激发茶旅市场巨大潜能。

当传统茶产业突破单一叶片的局限,从茶籽到茶梗、从初加工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全链开发,让每棵茶树都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绿色聚宝盆”,结出助农增收的累累硕果。(张轩宇)

责任编辑:沙鹏成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