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实至名归!福州市获评国际湿地城市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31 16:15:05    分享到:

近期,福州市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这是一座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是福建省首个获得此国际名片的城市。

目前全球共认证74个国际湿地城市。福州是如何斩获该项殊荣的?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给大家带来哪些益处?接下来还要做什么?

刚刚,福州市湿地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一起来揭晓上述问题的答案。

从创建到认证

福州市于2023年正式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

目前,福州湿地面积19.42万公顷,湿地率15.14%,约占全省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滨海城市前列;拥有1处国际重要湿地,8处省级重要湿地,3处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103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率55.33%,基本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省级以上重要湿地等相结合的湿地保护体系。

近年来,福州着力打造“海滨城市、山水城市”,成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有力抓手之一。

2024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向湿地公约提名福州市参加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湿地保护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

2025年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64次会议期间,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席宣布湿地城市认证计划新增31个城市,福州市位列其中;

2025年7月23日—7月31日《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期间,福州市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湿地红利释放

多年来,福州市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为市民带来生态福利。

居住环境改善

目前,福州城区内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121条河道建成开放,基本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成立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依托数字技术,利用闽江潮汐群闸联动,每日两次将闽江水引入内河,实现把水引进来、让水动起来、让水清起来。

流花溪等河道水质恢复清澈,成为市民休憩、娱乐、健身、游玩的景观河。

休闲空间增加

福州通过开展幸福河湖、美丽海湾等建设工作,合并打通西湖湿地公园和左海湿地公园水体,西湖公园的整体面积增加到78公顷;晋安湖片区打造南北长2.3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的海绵生态绿轴;三江口片区形成南江滨生态公园等市民休闲空间。

福州还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络,1500多个公园,开通5条水上航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进福山、登福道、观福水、览福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景”成为现实。

丰富科普资源

目前,福州建立了福州规划馆、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三江口植物园、海洋博物馆等多处湿地类型宣教场馆,同时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市公园建立200余处科普基地,并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

特别是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科普宣传活动中,这些场馆、基地吸引了众多学生、游客、科研人员和生态爱好者。

成就生态产业

福州渔业产值连续30年稳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重要湿地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其中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原养殖的农户提供湿地专职管护员、协管员岗位,有力实现生态补偿带动。

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为巩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果,接下来,福州也将通过多方面举措推进全市湿地保护的高质量发展。

其中包括打造湿地资源管理“一张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湿地资源的可视化管理;

启动新一轮市、县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以科学规划为指引,有序开展湿地保护工作,保障闽江流域国控断面II类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干流达到100%,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构建全域覆盖、系统完善的湿地保护格局;

统筹海岸带治理,分阶段推进美丽海湾创建工作,计划建成并巩固提升国家级美丽海湾不少于2处、省级美丽海湾不少于4处;

合理发展生态旅游、科普研学等产业,打造内河游线及“诗画闽江”等福文化品牌。探索蓝碳交易机制,实现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拓展福马湿地保护交流平台,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福州市还将出台《福州市国际湿地城市提升方案》(2025年—2031年),切实将国际湿地城市美好蓝图变为“施工图”和“实景图”,全力做好国际湿地城市建设“后半篇”文章,高质量通过2031年湿地城市续期认证。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


责任编辑:沙鹏成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