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福建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实施并编制的《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首次向公众发布。 海洋生态基础状况总体稳定。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1~3.43,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典型生态系统状况良好。三沙湾、厦门湾、闽江口、诏安湾和沙埕港泥质海岸、长乐象鼻澳和晋江市深沪湾砂质海岸、闽江口粗芦岛和下潭尾红树林、东山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生境指标和压力要素状况良好。 海洋生态灾害应对有序有效。未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事件。 海洋生态保护行动亮点频现。成功救助中华白海豚“乐宝”、福建首个渔业碳汇地方标准《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发布、在漳州古雷海域莱屿列岛发现造礁珊瑚新记录种——毗邻沙珊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国际国内典型案例。 发布会上介绍了福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成效。 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25万亿元,水产品总产量924.7万吨,均居全国第三位。 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水产品出口额、海水养殖产量、深远海养殖规模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累计改造传统网箱100多万口、贝藻类筏式养殖设施70多万亩,投建深水大网箱超6000口、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25台,总体规模全国第一。 海洋碳汇试点保持全国领先优势,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海带)碳汇交易、发放全国首张海洋渔业碳票。 突破大黄鱼新品系、深远海养殖装备、溏心鲍精深加工等先进成果。 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还就以下情况进行介绍 福建如何涵养渔业水域生态和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 实行全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十四五”期间,全省投入各类资金超2亿元,放流水生经济物种及珍稀濒危物种56种、苗种超269亿单位。 建立省、市、县三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体系,在全国率先建成水产养殖智慧化管理平台,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率达100%。 建立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官井洋大黄鱼、漳港西施舌等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重点保护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大黄鱼等水生生物“三场一通道”重要栖息地。 福建海洋生态修复的工作成效 制定印发《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划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和12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部署25个重点工程。 2019年以来,共修复滨海湿地4.5万亩、岸线78千米,营造修复红树林5.1万亩,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目标任务。 福州滨海新城、厦门下潭尾等2个项目纳入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泉州晋江、莆田蓝色海湾、平潭君山等3个项目纳入2024年度全国优秀典型案例。 福建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举措 出台实施“1+7+N”美丽海湾建设方案,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梯度建设美丽海湾。 实施闽江、九龙江流域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和管控。 强化多部门源头管控和数字化精准治理。组建32支专业“海上环卫”队伍,实现常态化岸滩保洁。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海水比例从2021年的85.2%提升至2024年的92.6%,今年春季达96.5%,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福建湿地保护方面的工作成效 全省现有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2个、省级重要湿地50个,发布一般湿地名录2800多处。现有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级4个、省级6个)、国家湿地公园8个、国家海洋公园7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个,在建省级湿地公园4个,各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780个。 福州市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福建省首个国际湿地城市。累计营造修复红树林5.1万亩,全面完成13.7万亩互花米草除治,完成生态修复2.9万亩。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海博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