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请注意! “听讲座免费送鸡蛋” 小心“糖衣炮弹”掏空“养老钱” 一袋羊奶粉宣称可以治疗疾病 价格虚高的“神药”“神品” 是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名义 开展夸大和不实宣传 近年来,许多商家以健康养生为诱饵,利用“免费送礼、嘘寒问暖”等方式,打造“医学专家、孝心子女”等虚假身份,博取老年人信任,并散布健康谣言贩卖焦虑,将保健品虚假宣传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严重侵害了老年群体的财产权益和身心健康。 为切实提升老年人防范虚假宣传和消费陷阱的意识和能力,守护老年群体消费权益,东桥镇市场监管所立足职能、主动作为,开展涉老领域虚假宣传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执法、摸排、宣教”三步走,筑牢老年人健康消费防线。 强化执法,深入查处涉老违法案件 “这个产品真的能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吗?” “这是我们顾客使用治疗仪感受出来的...” “是否有科学依据?请提供相关的临床试验报告或者数据证明。” “我们没有这些检测报告...” 在某健康理疗馆检查现场,执法人员拿起一款宣称“对便秘腰疼、长期支气管炎起到好的治疗效果”的“治疗仪”仔细查验。 今年年初,东桥镇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根据群众举报,对辖区内一家健康理疗馆进行突击检查。进入经营场所后,执法人员发现店内悬挂着多面锦旗,上面写着“…便秘腰疼困扰人 红光一照效果好…长期气管炎烦人 全靠红光调理好…红光异彩来送福 腋下脂肪瘤照消”等字样,看似是消费者自发赠送的感谢旗。 然而,经执法人员仔细调查发现,这些锦旗均为店家自行设计、委托他人制作而后在其经营场所发布的;同时,向老年人发放的宣传手册中,含有大量无法证实的功效宣传。 “悬挂锦旗是为了营造一种我们产品治疗效果很好的感觉,促使老人家多下单、放心下单。”“手册是搭配售卖治疗仪的,目的是更好地推广我们销售的治疗仪”该店负责人事后承认。 经查,该店为了吸引消费者达到提升商品销售量的目的,通过锦旗和手册,对其销售的商品性能、功能做虚假的商业宣传,误导消费者,其行为构成发布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惠安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并处罚款。 送法上门,进敬老院开展反诈科普宣讲 组织执法人员走进辖区敬老院,开展主题讲座,将执法案例转化为警示教育素材,提升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 活动现场,执法人员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闽南语”讲课,揭露不法商家的常用套路。在药品安全知识普及环节,执法人员重点讲解了药品、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区别,并强调,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任何宣称保健食品能够治病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同时,针对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用药问题,执法人员提醒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不要盲目相信“特效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换药,不要轻信民间偏方,不要过度依赖保健品,不要被“免费体验”所迷惑。工作人员还现场鼓励老年人在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前,先与子女商量或向监管部门咨询。 全面“体检”,开展合规摸排检查 持续深化涉老领域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将涉老“食品”“保健品”“药品”经营场所作为重点,仔细核查产品标识标签、广告宣传、价格公示等内容,查看是否有“小蓝帽”标志,严查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混放、未张贴警示标识等问题。强化源头管控,执法人员核验食品经营者销售产品的注册备案资质,督促落实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制度。同时严管价格欺诈,整治虚构原价、虚假打折、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对称实施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今年来,全所共受理涉老投诉举报5起,检查涉老机构、理疗体验馆、药店、超市等各类经营场所16家次,立案查处1起。 下一步,东桥镇市场监管所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涉老违法行为,为广大老年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涉老食品、保健品虚假宣传识别技巧 一、看“身份”——先查“蓝帽子”+批准文号 1.认准“蓝帽子”。保健食品包装左上角必须有“蓝帽子”标志(营养素补充剂可能为备案制,无蓝帽子但需备案号),普通食品(如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绝不能宣称保健功能。 2.查资质真伪。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输入产品名称或批准文号(格式如“国食健注 G2023XXXX”),核对注册信息是否与包装一致(包括原料、功能、适宜人群)。 3.进口产品需同时有中文标签,且备案号以“J”开头(如“食健备J2023XXXX”)。 二、听“话术”——避开几类“危险词” 1.宣称“治病”必警惕。听到“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预防癌症”“修复血管”等疾病预防/治疗用语,立刻判定为虚假宣传(保健食品仅能标注“辅助降血糖”等27种保健功能,且需与注册信息一致)。 2.绝对化承诺别轻信。“100%有效”“无效退款”“专家推荐”“央视同款”“祖传秘方”等绝对化或权威性用语,多为夸大宣传(法律禁止保健品广告使用此类表述)。 3.情感绑架要冷静。“子女不孝顺才不让买”“最后3个名额”“错过后悔一辈子”等亲情绑架/限时促销话术,目的是催你快速掏钱,此时请暂停决定,先与家人沟通。 三、查“场景”——线下活动多暗藏陷阱 1.“免费”背后有套路。遇到“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旅游”,警惕后续推销:体检报告可能伪造异常指标,讲座中“患者”可能是托儿,旅游途中强制购物。 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价买的可能只是“鸡蛋/面条”的“赠品价值”。 2.“熟人”推荐未必真。邻居、朋友推荐的“亲身经历有效”,可能是商家安排的“体验者”,或因个体差异误判效果,切勿跟风购买。 四、辨“宣传”——线上广告3步排查法 1.查广告资质。正规保健食品广告需标注“保健食品广告批准文号”(如“皖食健广审(文)第20230101 号”),且内容与审批一致。无文号或宣传内容与包装不符,必为违法广告。 2.拆穿“数据造假”。直播间/网页中“99%用户好评”“三甲医院临床验证”,可能是刷单、伪造检测报告,可查看商品评价详情(是否有大量匿名、无图评价),或要求商家提供原始检测文件。 3.警惕“跨界营销”。普通食品(如蜂蜜、蛋白粉)若宣传“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属于超范围宣传(普通食品仅能标注“补充营养”等基础功能)。 五、比“价格”——高价≠高价值 1.价格虚高多为“智商税”。某款备案制维生素片成本仅10元,包装成“进口高端保健品”后卖500元,利用老年人“贵就是好”的心理牟利。可对比同类正规产品价格(如药店维生素C片约20元/瓶)。 2.“套餐/会员”慎入坑。宣称“买10送5”“预存1万元返2万元”的“会员制”,可能是非法集资或卷款跑路前兆,尤其注意企业是否有正规门店和售后渠道。 六、用“工具”——3个官方查询渠道 1.查产品资质。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查询。 2.查广告合规。登录“国家广告监测平台”或通过12315平台APP扫描产品包装二维码,查看广告审批信息。 3.即时举报。发现虚假宣传,立即通过12315热线/平台举报(需提供产品图片、宣传视频/话术等证据),监管部门会在7个工作日内反馈受理情况。 七、留“证据”——维权必备3样东西 1.产品包装。保留完整包装(含标签、批准文号、生产信息)。 2.交易凭证。发票、收据、转账记录(需注明产品名称、金额、购买日期)。 3.宣传材料。拍照保存传单、海报、直播录屏、聊天记录(如商家承诺“能治病”的截图)。 八、记“口诀”——5句话防骗顺口溜 “蓝帽文号先查询,治病神药都是虚,免费活动莫贪心,亲友商量别着急,官方渠道最可信!” 关键提醒 给父母/长辈买保健品,优先通过正规药店、连锁商超、品牌官方渠道购买,减少接触虚假宣传的机会。若发现疑似虚假宣传,及时联系家人或拨打12315求助,切勿独自与商家争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