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第36个国际减灾日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面对台风、地震、洪涝等极端灾害频发的挑战,通信作为救援“生命线”的作用愈发关键。作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国家队”,中国电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以全域协同为保障支撑,通过持续投资应急通信基础设施与技术研发,在2025年多场实战演练与灾害处置中,用空天地一体的通信保障能力、协同联动的应急响应速度、AI赋能的精准预警水平,交出一份彰显央企担当的防灾减灾答卷,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科技屏障。 空天联动构建“通信急救网” “三断”困境是灾害中通信保障的最大难题。中国电信通过多年技术研发投入,打造出覆盖空中、地面、太空的立体化通信解决方案,实现极端环境下“信号不断、联络畅通”。在黑龙江东宁市“应急使命・2025”演习中,这套体系迎来实战检验:空投无人机精准投送便携式基站,两分钟内自动展开形成150米通信圈,支持80余部手机同时接入;中继无人机突破地形阻隔延长传输距离,复合翼无人机化身“空中移动基站”动态覆盖灾区,三者协同构建起无死角的“空中通信网”。 装备轻量化革新让应急响应更迅速。河北隆化洪灾中,中国电信自主研发的“游牧式基站”首次实战亮相,1.2米见方的设备重量较传统基站减轻60%,18分钟即可完成从卸车到开通的全流程,通过三台设备接力组网,48小时内恢复山湾乡全域通信,使物资调配效率提升300%。而在黄河防汛演习中,可滞空72小时的系留无人机基站更实现突破,15分钟内搭建起半径3公里的信号覆盖区,较传统基站建设效率提升80%,毫秒级时延的卫星链路保障了指挥指令精准传递。从无人机集群到游牧式装备,中国电信用技术迭代缩短“黄金救援期”的通信恢复时间。 协同聚力筑牢“应急防线” 应急通信不是单一领域的战斗,而是跨部门、跨区域的系统工程。中国电信通过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将企业技术优势与政府调度能力深度融合。在乌鲁木齐“应对破坏性地震综合实战演练”中,中国电信与20余个单位紧密协作,针对房屋垮塌、光缆受损的模拟场景,40分钟完成光缆熔接,同步开通应急通信车搭建指挥枢纽,实时传输救援画面支撑后方决策,用专业服务串联起搜救、医疗、交通等全链条救援环节。 这种协同模式在全国多地落地生根,形成各具特色的保障样板。广东防风防汛防震演练中,中国电信联合省应急管理厅及联通公司,设置多个实战科目,通过高通量卫星背包、应急通信头盔等装备,实现“4小时抢通、10小时全面恢复”的目标;山东黄河防汛演习中,与水利、铁塔等单位建立“分钟级”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抢修效率提升40%,打造出可复制的流域保障“聊城样板”。 协同的触角更延伸至基层末梢,守护“最后一公里”安全。在福建龙岩上杭县官余村,中国电信搭建的数字乡村平台深度融合AI视频监控与天翼智呼系统:村口的智能摄像头可自动识别山体滑坡、道路积水等异常情况,触发预警后通过平台向村民发送短信、语音提醒;天翼智呼系统则能一键拨打全村电话,未接听号码自动生成回访清单,由村干部上门通知,确保预警信息“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25年入汛以来,该系统已成功预警2 次小规模山体滑坡,帮助村民提前转移物资。从省级重大演练到乡村日常防控,中国电信构建起“上下贯通、内外联动、全域覆盖”的协同网络,让应急保障既有“黑科技”的支撑,也有“民生温度”的守护。 数智赋能打造 “防灾慧眼” 防灾减灾的最高境界是“防患于未然”。中国电信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预警体系,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的转变。在森林防火领域,其承建的辽宁森林火险因子建设站项目,通过217套监测站采集气象、植被数据,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风险模型,可精准预测1-7天火险等级,用五色热力图动态展示风险分布,风险升级时自动推送多级告警。该系统已在云南普洱、黑龙江漠河等多地落地,让火情处置实现“抓早抓小”。 城市防灾的智能化水平同样显著。郑州防汛演练中,中国电信采用“人防+技防”模式,通过AI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机房水浸情况,无人机航拍快速定位断点,云网平台自动生成抢修工单,将故障响应时间大幅缩短。这种技术赋能让预警更精准、处置更高效。在辽宁,系统使火情处置反应时间缩短30%;在郑州,智能巡查让基站隐患发现效率提升50%;在全国,数字技术正在重构防灾预警的“神经末梢”。 技术投入背后是持续的资源保障。2025年,中国电信各地分公司加大应急物资储备,黑龙江增配138部卫星电话、13套便携式基站,聊城扩容系留无人机编队,郑州储备30余套抢险设备,用充足的 “弹药” 保障实战需求。从前端预警到后端保障,从技术研发到物资储备,中国电信以全周期投入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从“应急使命”演习的空中组网,到黄河岸边的系留无人机值守;从森林火险的智能预警,到乡村角落的应急呼叫,中国电信用科技投资夯实韧性基础,用协同机制提升响应效能。在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这份“通信答卷”不仅彰显了央企的责任担当,更证明了持续的韧性建设投入,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根本保障。未来,中国电信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责任为墨,书写防灾减灾的新篇章。(林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