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息时代,个人金融信息已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保险作为家庭财务安全的“稳定器”,近年来却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灾区。特别是“代理退保”骗局,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与财产安全。本期以案说险,旨在通过真实案例,帮助消费者识别风险,守护消费者的保险保障。 一、典型案例: 漳州市南靖县王先生五年前购买了一份重疾保险。7月2日,王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保险服务中心专员”的电话。对方能准确报出王先生的姓名、身份证号、保单号码及年缴保费金额。 “专员”表示可以提供专业的“维权服务”,协助王先生向保险公司申请全额退款,并为其推荐了一款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专员”通过微信发来了伪造的工作证和“成功退保”案例,信以为真的王先生便与“专员”签订了电子“代理维权协议”,并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照片和保单详情。在“专员”的“指导”下,王先生通过投诉等方式向保险公司施压,成功办理了退保。随后,他将退得的12万元资金,全部投入了所谓的“高收益理财项目”。几个月后,理财平台无法登录,“专员”也失联了。王先生不仅失去了重要的健康保障,还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且因年龄增长和身体状况,已无法再以原条件购买新的保险。 二、案例分析: 一是精准诈骗源于信息泄露。骗子能准确说出保单细节,表明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已被非法获取。这是骗局得以取信于人的第一步。本案例中,“专员”在电话中准确说出了王先生的姓名、身份证号、保单号码及年缴保费金额,这一行为让王先生卸下了防备。 二是失去保障是最大风险。诱导消费者退掉正常的、特别是健康类保险,会使其暴露在风险中。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将无法获得理赔,且未来再投保可能面临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困境。本案例中,客户王先生在“专员”的诱骗下办理了退保,不仅丧失了保险保障,还因年龄增长和身体状况而无法以原条件购买新的保险。 三、风险提示: 为保护您的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中国人寿温馨提醒广大消费者: 一是谨慎对待陌生来电,核实对方身份。凡是自称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客服,并能准确说出保单信息的陌生来电,消费者务必提高警惕,应主动挂断电话,自行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热线或亲赴其营业网点进行核实。 二是保护好个人信息,绝不轻易交付。身份证、银行卡、保单合同、短信验证码等是消费者的核心资产钥匙,切勿随意提供给他人。注意不扫描陌生二维码,不点击不明链接,不向任何人透露短信验证码。 三是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业务,拒绝“代理维权”。任何声称可以“全额退保”、“内部操作”的中介或个人,均涉嫌非法代理。投保、续保、退保、理赔等业务,消费者应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办理。如对保单有疑问,应直接咨询保险顾问或官方客服。 四是依法理性维权,勿信“恶意投诉”。“代理退保”中介常教唆消费者编造理由、提供虚假证据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此举本身即属违法。如与保险公司发生纠纷,消费者应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 (中国人寿漳州市南靖县支公司 陈丹丹) |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