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健康之基。漳州市龙文区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出台的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1350”工作机制(即“首发即查”、“事不过三”、“五必带电”、“销号清零”),在应急处置、风险防控、资源共享、网络监管等方面创新实施,严防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推动食品安全治理效能实现质的跃升,为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一、按下 “快进键”,应急处置跑出加速度 以往面对抽检不合格食品,需等待行政处罚决定下达后,方可书面责令企业停业整顿,流程繁琐、耗时较长。“1350”机制建立后,将应急处置时效大幅压缩,明确同一企业同一食品品类一年内累计3批次不合格即启动停业整顿程序,实现“发现即管控、违规即处置”。
二、拧紧 “安全阀”,食品召回彰显硬担当 以前食品生产企业接到不合格检验报告后,对不合格食品召回工作只是敷衍应付、做做样子,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导致市场上不合格食品一直被抽检,不合格批次数量越来越多。“1350”机制通过明确“事不过三”“五必带电”等管控措施,将召回成效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格直接挂钩。企业若不如实开展召回,轻则面临停产停业,重则被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三、打通 “信息路”,协同监管织密一张网 过去,由于行政处罚职责设置在市局综合执法支队,龙文区市场监管局则负责日常监管,市区两局在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中多少存在信息壁垒,容易发生数据不互通、行动不同步的情形。“1350”机制建立后,上下级、科(股)室之间信息共享更加畅通、无缝衔接,对不配合整改的企业实施“全环节处罚、全周期监管”,彻底杜绝企业“换马甲”继续违法生产经营,让监管“无死角、全覆盖”。 四、织密“责任网”,网格监管压实硬担子 为确保“1350”机制更好落地见效,龙文区市场监管局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全区划分为9个监管网络,每个网络配备5名专业监管人员,对全区注册登记的267家食品生产企业实施“股所联管、包产到户、责任到人”监管模式,将监管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有效解决了“谁监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让每一家企业都有“专属监管员”,每一个风险点都做到“专人盯防”,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