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灾保险“短板”凸显。
国外发生巨灾后,保险赔款可承担30%以上的损失补偿,发达国家甚至可达60%、70%。而在我国,年初雪灾过后,保险覆盖的损失不足1%,而此次震灾保险覆盖的损失更是微乎其微。分析人士指出,与震灾造成的巨大损失相比,保险业目前的已赔付款项无疑是杯水车薪。多位保险业专家呼吁,面对地震、水灾、海啸等严重自然灾害,巨额灾难险的推出一刻也不能再耽误了!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着“社会稳定器”之称的保险业行动异常迅速。统计显示,截至5月20日,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共为地震灾区捐款1.93亿元,其中,机构捐款1.17亿元,员工捐款0.76亿元,超过3500万元的捐款用于中小学重建、遗孤赡养等。
与保险业庞大的捐赠相比,灾后保险公司的赔付反倒略显单薄。据保监会最新统计,截至5月19日,保险业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10.3万件,被保险人死亡4614人,伤残2945人,接受医疗救助2839人,被保险房屋倒塌2.85万间,已付赔款1822万元,比5月18日增加359万元。
分析人士指出,与震灾造成的巨大损失相比,保险业目前的已赔付款项无疑是杯水车薪,这一方面是由于灾区各项重建工作正在恢复中,保险理赔尚未迎来高峰期。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目前保险覆盖率过低、巨灾保险机制缺位的尴尬局面。
有专家呼吁,针对雪灾、地震这样的罕见自然灾害,我国应尽快明确巨灾保险立法工作,设立巨灾保险专项基金,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和建立巨灾风险分散制度,让保险充分发挥灾后援助和赔付的保障功能。
保险业“特事特办”理赔
汶川地震发生后,保险业反应迅速。多数险企都在第一时间启动了重大灾害应急预案,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太平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一、二把手陆续奔赴一线,参与抢险救灾。与此同时,多数险企宣布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为受灾客户理赔。
作为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目前,中国人寿是寿险公司中接报案数量和预估赔款数量最多的公司。中国人寿昨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17时,公司共收到因地震引起的报案件数为10259件,较上一日增加17件;已接报案预估赔款金额为1.44亿元,较上一日增加约58万元。
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目前上万件报案中,9486件为公司主动核查,另外的773件为客户报案。
“为提升理赔效率,针对因受灾导致保单丢失的客户,平安产险、寿险、养老险均提供地震无保单理赔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属办理理赔手续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平安产险相关人士告诉记者,5月19日上午,平安产险赔付了此次地震中截至目前意外险单笔最大赔款150万元。
据了解,针对因受灾导致保单丢失的客户,多家保险公司提供了地震相关案件无保单理赔服务,理赔人员将通过保险公司成熟的承保、理赔系统调取保单资料,根据多方核实的情况代填理赔申请书、死亡证明等单证,为客户及其家属办理理赔手续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
震灾对保险业影响有限
汶川大地震过后,保险业虽然积极应对,但仍然难掩尴尬事实:由于投保率过低,保险覆盖面有限,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保险公司扮演的“捐赠者”角色远远大于“理赔者”。
数据显示,四川省寿险、产险份额分别约占全国的5.2%、4.3%,但此次地震比较严重的区域由于经济不发达,保险覆盖率也不高。震源中心阿坝州的保费只占四川全省的0.17%,其中寿险保费为0,意外和健康险合计仅为44万元。两大重灾区德阳和绵阳合计的市场份额也不足10%。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日前发布报告称,四川大地震对中国的保险公司和银行所造成的损失属于可以控制的范围。穆迪分析师严溢敏表示,初步估计,四川大地震所造成的总财产损失为700亿元人民币到1400亿元人民币,但保险业承保损失估计只达到这个数字的一小部分。
国泰君安保险分析师伍永刚认为,由于震源在比较偏远的乡镇,投保比例及投保金额都比较低,虽然伤亡人数巨大,但保险公司的赔付责任依然有限。“虽然保险公司可能为了响应政府号召而适当放宽赔付标准,但终究还得遵循商业规则,赔付金额不会超出应赔金额太多。”伍永刚说。
“中国人寿面临来自四川大地震的索赔额将居内地保险商首位,原因是国寿在四川省保险市场的份额高达49%,而中国平安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仅为7%。”里昂证券最新研究报告认为,中长期来看,随着保险的普及程度提升,以及政府提供财政补贴等将推动近期中国保险销售收入增加,国寿和平安将首当其冲地获益。 建巨灾保险基金刻不容缓
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昨日在北京向媒体表示,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研究推出一种能够对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的新型保险产品,但目前尚未有新产品推出的时间表。事实上,早在年初的雪灾过后,保监会就表示要建立巨灾保险基金,而震灾有望加速这一进程。
“从目前情况看,尽管保险业积极主动赔付,但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的比例仍然很低,这说明保险的覆盖面还非常低。”广州某险企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地震这样的巨灾,虽然很多家庭和企业买了保险,但保险的责任范围也比较有限。
某财险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地震造成的财物损失非常集中和严重,任何单一保险公司都无法承受这一风险,因此,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财产险产品都将地震作为“除外责任”,国内还没有像日本那样的单一地震险产品。
据了解,国外发生巨灾后,保险赔款可承担30%以上的损失补偿,发达国家甚至可达60%、70%。而在我国,年初雪灾过后,保险覆盖的损失不足1%,而此次震灾保险覆盖的损失更加微乎其微。
因此,多位保险业专家呼吁,面对地震、水灾、海啸等严重自然灾害,巨额灾难险的推出一刻也不能再耽误。北大保险系教授刘新立表示,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在去年为7000亿元,在世界排行中位居第九。但在巨灾保险方面,却几乎没有涉及。“由于巨灾险的缺位,在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保险赔款很低,通常也就是灾害损失比例的5%,而全球平均水平大约在36%。”
“抵御地震、海啸这样的巨大风险,任何单一保险公司都无能为力,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人保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美国、日本、英国以及欧盟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在设立巨灾基金、再保险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认为,应尽快明确巨灾保险立法工作,设立巨灾保险专项基金,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和建立巨灾风险分散制度,让保险充分发挥灾后援助和赔付的保障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