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二零零七上市混业年中国保险业好戏连台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张颖人气:283次 发布时间:2008-01-02 00:00:00    分享到:

 ●上市年:国寿华丽开局,平安强势回归,太保完美收官●投资年:保险资金可谓是“进进出出的享受”

  ●混业年:伴随着中国人保寿险、中国人寿财险上海分公司的相继开业,中国保险业内似乎掀起了一股“交叉销售、集团化经营”的热潮 



  评点: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 郝演苏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 庹国柱 

  想用一句话概括2007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的确很难。


  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保险业内人士、金融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2007年,中国保险业有着太过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广阔的外延:这是保险业真正意义上落实、践行“国十条”的一年;也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上政策环境最宽松的一年;更是保险业不断打磨、提升并彰显竞争力的一年。


  上海保监局局长孙国栋的评价也许能让许多人产生共鸣:2007年,中国保险业可谓“好戏连台”。


  关键词之一:上市


  国寿华丽开局,平安强势回归,太保完美收官。2007年的证券市场如此热烈,保险业功不可没。


  2007年,3只保险股成为了中国A股市场上的绝对主角,并为资本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正如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教授所言:2007年是中国保险业的“上市年”。


  2007年1月9日,头顶“首家同时在纽约、香港和上海上市的保险公司”光环,中国人寿强势登陆A股,并揭开了保险公司上市的序幕。中国人寿的上市也创下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多项新记录——冻结申购资金过8000亿元,发行时市盈率近百倍,上市首日市盈率升至204倍,一跃成为当时A股市场上仅次于工行、中行和中石化的第四大权重股。


  仅仅两个月后,这些记录就被随后回归的中国平安刷新。1.1万亿元的冻结资金量,使中国平安不仅成为了A股市场发行价格最高的金融股,还创下有史以来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并成为当时中国A股市场第二大IPO。


  与此同时,两只保险股的“赚钱效应”也从其强劲的股价走势中得到验证。以中国平安为例,自3月1日以每股50元的开盘价登陆A股至今,其股价最高攀升至149元,最高涨幅近200%。难怪有投资者作出这样的评价:“买保险不如买保险股。”


  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上市后的抢眼表现,无疑也给了去年圣诞节入场的中国太保极大鼓励。从中国太保上市前的申购表现看,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逾2.8万亿元,远远超过了中国平安的记录。


  作为目前惟一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大型保险集团,中国太保的登场承载着中国保险业乃至国内金融业诸多标志性意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太保此次登陆A股不仅仅是保险股规模上的放量,对于保险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地位也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不仅如此,中国太保A股的发行,同时也标志着国内保险股新一轮扩容潮行将来临。中再保险、中国人保、泰康人寿、天安保险等都在排队伺机进军A股市场。对此,郝演苏预言,随着今后这些保险股的相继上市挂牌,保险股与银行股将成为国内股票市场的“双驱动力”。


  不过,上市是否会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终点”?分析人士提醒到,上市只是保险公司夯实资本金的重要一步,对于所有保险类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壮大自身实力,带动整个保险业做大做强,驶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才是企业未来发展中需要始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之二: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管理资格“选秀”进入第二年,平淡中透露出不少惊喜。


  2007年11月,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名单中,平安养老保险、长江养老保险、泰康养老保险、泰康资产管理、国寿养老保险、人保资产管理等6家保险机构共获得10个年金管理资格。


  在这6家保险机构中,除平安养老保险曾入选首批年金“选秀”外,其余5家均是首次获得年金基金管理资格。如果算上第一批具备资格的保险公司,前后两批共有13家保险机构获得20个资格。其中,专业养老金公司成为企业年金选秀中的最大赢家。


  此外,除托管人角色仍由银行担任外,其他三类角色保险公司都有涉足,且数家险企是“一鱼两吃”、甚至“一鱼三吃”,这在第二批名单揭晓后已有所体现。比如,第一批拿到投资管理人、受托人两种资格的平安养老保险,此次又拿到了账户管理人资格;国寿养老保险和泰康养老保险均同时获得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两种资格。


  在此次“选秀”中,有一家公司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仅半年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势头最猛,一举拿下除托管人之外的3种资格,也是目前国内首家实现“一鱼三吃”的金融机构。据消息人士透露,在拿到3项资格后,长江养老保险将有望接盘上海市近150亿元的企业年金存量。


  另一方面,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上的进取态度表现出极大支持。为改善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竞争中的环境,保监会在2007年10月15日下发了《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年金业务。


  同时,保监会首次将国内五家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情况单独列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至6月,我国养老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缴费、受托管理资产、投资管理资产分别达到9.28271亿元、18.42422亿元和17.84504亿元。


  关键词之三:混业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古话用来形容2007年的中国保险业,再合适不过。


  伴随着中国人保寿险、中国人寿财险上海分公司的相继开业,中国保险业内似乎掀起了一股“交叉销售、集团化经营”的热潮。而混业经营也自然成为2007年中国保险业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其实,保险业的分分合合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恢复保险业的初期,我国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其经营的保险业务涵盖了寿险、财产险、健康险等各个领域。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并将其寿险业务部门剥离,成立了一家独立的寿险公司,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人寿;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度更名为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主要从事非寿险业务。


  然而,去年6月,中国人保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复名揭牌仪式,正式恢复使用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名称。同时,中国人保集团旗下的寿险公司宣布完成增资改制,揭牌更名为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去年9月,经保监会批准,中国人保旗下人保财险和人保健康也可以开展相互代理保险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人保此举标志着其整合资源、向大型金融保险集团进一步迈进,不仅特别关注传统的非寿险业务,而且开始走上财产险、寿险、健康险和资产管理综合经营的道路。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寿已经早一步成立了财产险股份公司,并向实现交叉销售、集团化经营的发展目标迈进。


  种种迹象表明:眼下,各保险公司正忙于产、寿险“合璧”,以便为内部资源整合,实行交叉销售打下基础。


  关键词之四:投资


  内外出击,2007年成了保险业名副其实的“投资年”。


  用中国平安一位高层的话说:这一年,保险资金可谓是“进进出出的享受”。而帮助保险资金实现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的,正是中国保监会在年内发布的几项新政。比如,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比例的上调;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的开闸;《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分析认为,保监会有节奏地放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为保险资金投资境内、境外股市,参股海内外金融机构创造了条件,并使保险资金的投资欲望得到了充分释放。


  2007年4月,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同时取消了“禁止投资过去一年涨幅超过100%的股票”的限制。这一举措让手中有大把资金、投资欲望强烈的保险公司“如鱼得水”。


  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巨头在一二级市场上活跃的身影,以及中小险企积极参与“打新股”。


  截至2007年12月19日,共有56家保险机构参与了股票首发、增发的网下申购,累计耗用资金2.63万亿元,累计获配投入资金743亿元,实现了同比翻番。而保监会对保险资金申购新股比例调整为不设上限,则为保险资金“打新”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而放行部分保险机构委托入市,是今年保监会扶持中小保险机构的核心内容。


  一边忙着入市,一边也不忘“出海”。


  2007年7月,保监会协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机构运用自有外汇或购汇进行境外投资。11月,中国平安、华泰财险率先获得保监会批文,拿到了投资香港H股、红筹股的资格。至此,保险系境外代客理财(QDII)正式扬帆起航。


  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目前已有21家保险公司获得了QDII的资格,其中,外资(包括合资)包括友邦保险和金盛人寿,保险QDII的投资范围主要是香港股票市场。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根据《办法》的规定,保险机构境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但考虑到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安全等因素,保监会给大部分保险公司的投资额度为上年末总资产的5%,只有中国平安获得了15%的最高投资额度。


  对此,郝演苏对记者指出,对于大部分保险公司而言,投资境外只是众多投资渠道之一,5%的投资额度已经足够。至于中国平安获批的最高投资额度则是一个特例,“估计其他保险公司短期内大举提高境外投资额度的可能性不大”。


  与此同时,多家保险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QDII资格的申请非常感兴趣,但是考虑到《办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暂时还没有进入申请流程。因此,不少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2008年将有更多保险资金“出海”。


  关键词之五:分改子


  苦候数载,外资产险“分改子”在2007年终有突破。


  2007年7月,静候3年“分改子”(分公司改制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牌照的美国国际集团(AIG)子公司美亚保险高调宣布获准在华设立独资子公司。美亚保险拿到的“分改子”牌照可以看作是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的成果。


  记者简单地进行统计,截至去年8月1日,除美亚保险上海分公司拿到“分改子”牌照外,美国利宝互助保险重庆分公司、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和日本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上海分公司都已收到了保监会“分改子”的批复。


  事实上,外资产险在中国的“分改子”进程并不顺利。2004年,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外国财产保险分公司改建为独资财产保险公司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外资产险公司分公司改建为子公司,即所谓的“分改子”。随后,多家外资产险公司纷纷递交了“分改子”申请。


  对于外资产险坚持不懈地在华推进“分改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是出于降低在华网络扩张的成本。改制为子公司不仅可以降低资本金的投入,还使经营网点的拓展更加便利,这对急于在中国市场扩张的外资产险公司而言,无疑是巨大诱惑。


  不过,即便拿到“分改子”牌照,外资产险在中国的业务拓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根据有关政策,目前,在国内产险业务占比最大的车险领域中,外资产险暂时只能涉足车损险,不能开展交强险。惟一的途径是与中资产险合作一张车险保单,各自承保车损险和交强险。但受制于价格利润、投保便利、理赔及时等因素,外资产险目前基本选择摒弃车险业务,专攻责任险、企财险等非车险业务。


  因此,在庹国柱看来,中外资产险公司的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外资产险启动在华“跑马圈地”仍需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陈祺曌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