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闽江:见证闽越古都沧桑巨变 宜居蓝图正在绘就

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记者 叶松 张剑锋人气:714次 发布时间:2011-01-04 00:00:00    分享到:
 【开篇】

  它,流淌在海西12万平方公里大地。它,开启了这片热土的文明之源。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福建儿女。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唤它作“母亲河”。它的名字叫“闽江”。

  闽江发源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上游有建溪、沙溪和富屯溪3大支流,汇于南平后直流而下,至福州的淮安后分为南港和北港,绕“南台岛”汇合于马尾,然后越闽安镇入海,总长2872公里。

  闽江支流众多,水量丰富。作为八闽大地最大的河流,它流经36个县市,流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在中国主要河流中居第十二位,占福建全省面积的50%以上。

  闽江自淮安以下,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流经有福之州的50多公里,更是造就了许多景观,像金山寺塔、江心公园、金刚腿、马尾港,特别适合泛舟揽胜。

  这片水域,诞生了理学家朱熹、白衣卿相柳永、法医鼻祖宋慈、民族英雄林则徐、闽学鼻祖杨时、抗金名臣李纲、《九阴真经》作者黄裳、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大师冰心等无数名人。

  它似一道历史文化长廊,见证闽越古都的沧海桑田,记载着先辈们的觉醒、抗争,新中国的光辉岁月,直至海西经济的崛起。

  在全市上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中,有福之州作为最宜居的城市昂首前进。提到宜居,不得不说到养育世代福州儿女的母亲河“闽江”。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讲述闽江的前世今生,洞悉福州的文明发展,挖掘闽江在福州2200多年建城史中的深厚文化内涵。  闽清水口水电站

  改革开放“试验田”

  闽江干流上,距南平市下游94公里,闽清城关上游14公里,气势恢宏的拦河大坝、蔚为壮观的发电厂房、船闸、升船机,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水口水电站。

  水口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过木、防洪等综合利用效益,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水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49.4亿千瓦时,在全国百万千瓦水电站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达到国际水平,被誉为“五朵金花”之首。

  水口电站建成前,下游百姓饱受洪灾之害。水口水电站建成后,下游再也没有发生过大洪水。水口水电站是1983年福建地方电网上划中央管理后的第一个“国字号”能源大项目。作为中国首批水电建设体制改革和施工管理改革的试点单位,水口水电站创下当时国内多个“第一”:第一次部分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大型水电站项目,第一次对主体工程和部分机械设备采用国际竞争性招标,第一次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合同管理、工程监理模式组织工程建设。

  正因如此,世人将水口水电站工程视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试验田”,它的规划、建设、发展历程,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闽侯昙石山

  翻开新石器时代精彩画卷

  福州上游22公里的闽江边,闽侯甘蔗镇昙石村,有一座高出闽江江面20米的长形山岗便是昙石山文化遗址。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原始部落定居,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

  1954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兴修水利的农业合作社社员的锄头,在那里挖开了一段历史的记忆。从此,历经四十多年先后八次发掘,翻开了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精彩画卷。

  那里先后发掘出大量石刀、石斧、石镰、骨器、陶器、兽骨,还有烧陶的窑基、取暖的火塘、房屋的残基和墓穴。由于那里的文化遗存与黄河、长江流域同时代的文化遗存有着明显的不同,地方色彩浓厚,被考古界命名为“昙石山文化”。

  闽人爱喝汤的习俗溯源于昙石山人,一对夫妻冢的随葬品中就有盛汤用的陶釜18件,形态各异。那盏照亮了125号女墓主灵魂的陶灯,因圆锥形长柄的独特造型,合理的防风设计,及与在日本出土相似的制品而令世人瞩目,又因它的“年岁”最长而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昙石山文化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为“福建第一文化旅游品牌”。2004年,昙石山文化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总投资近7000万元。榕城滨江游

  绿水美景尽收眼底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福州市内的闽江南北两岸,自古就是繁华的商贸港口,早在北宋时期就有商船出海对外贸易,明代更成为“华夷杂处、商贾云集”的集市。这个历史悠久的商贸集散地,如今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沿着北江滨驱车直至马尾,笔直的江滨大道花木掩映,芳草萋萋,闽江水波光粼粼,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临江而建的金融街万达广场,成为北江滨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省科技馆、市图书馆、大型高档商务办公楼等将落户中央商务区;福州滨江休闲广场和闽江旅游开发,将台江码头周边区域打造为北江滨核心地段的城市活力区……

  闽江北港两岸,按照规划设计,将建成一条集文化、休闲、娱乐、居住、办公、商业等功能于一体,展示滨江城市魅力的景观带,进一步展现“江在城中、城在江边”的独特自然环境特色。

  鼓山大桥、魁岐大桥、闽江特大桥、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以及规划建设的商务中心等,成为这条滨江亲水休闲景观大道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福州从洪山桥沿闽江而下,闽江公园北园、南园以及北江滨景观大道、南江滨景观大道,绵延数十公里,一幅天蓝、水绿、景美的宜居城市蓝图正在绘就。马尾船政

  见证中国近代史风云

  闽江穿过福州中心城区,即来到马尾。这个美丽的小镇,因船政文化闻名海内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活化石’”。有位史学家说过,读懂了马尾的“船政”二字,就读懂了中国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洋务运动应运而生,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

  福建船政虽然只存在40多年,却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中国第一批海军名将刘步蟾、萨镇冰,中国第一代工程专家魏翰、詹天佑;建造出第一艘木壳兵商两用船、第一艘巡海快船、第一艘钢甲巡洋舰、第一艘鱼雷快艇;制造出海军航空兵第一批国产飞机;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海军陆战讲武堂”;送出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引进国外技术专家;组成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州船政还曾是亚洲最大的造船基地。

  目前,一个以船政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旅游景区,已经进入全面规划建设阶段,部分项目已对外开放,正在申报国家4A级景区。“船政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福州一张新的旅游名片。长乐太平港

  郑和从那里走向西洋

  闽江从马尾东下,过闽安镇,有“金刚腿”巨岩奇景。“腿”上有萨镇冰“金刚濯足”等题刻。据说这里是海水和江水的分界线,为闽江口的门户之一。

  与马尾隔江相望的长乐市,位于闽江口南岸。早在明朝,长乐就作为繁华港口向世界开放,历史上著名的三保太监郑和,就是从那里走向西洋,开辟了不朽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流传至今的历史文献来看,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基地,正是闽江口南岸的长乐太平港。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驻泊长乐,给长乐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至今,在长乐市中心的郑和公园,仍留有当年郑和登塔俯瞰的三峰塔。

  兴建于2002年的长乐江滨公园,位于闽江口南岸西泽线,为郑和下西洋出海和返回的必经之处,公园以郑和广场为中心,再现了郑和当年率庞大船队出洋的情景。

  

责任编辑:刘维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