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讯 福州素有元宵送灯的习俗。连日来,被五彩斑斓、各式各样花灯“簇拥”着的南后街显得更热闹了,前来买花灯的人络绎不绝。送灯在福州可是有不少讲究,但年轻人对送灯习俗不甚了解。为此,记者23日走访了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
方炳桂告诉记者:“在福州,‘送灯’得说‘送丁’,因为福州方言灯与丁谐音。” 在福州,对于出嫁之女,娘家必送灯,而且最好由亲家舅(小舅子)出马。如果出嫁女儿没有亲弟弟,那就由表弟代劳送灯。 出门送灯,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亲家舅还不忘扛上两根甘蔗,带上豆腐干、海蛎、蒜。方炳桂解释说:“甘蔗是节节高的意思,豆腐干在福州话中带‘官’的音,海蛎和‘弟’同音,蒜则和‘孙’同音,都是寓意添丁。” “福州送灯与其他地方不同,有特别的讲究。”方炳桂强调说。 他告诉记者:“在福州,女儿出嫁第一年,娘家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已生的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如还未生育,便送橘灯,寓意‘急切’。生育后,则送‘状元骑马’灯或其他玩具灯。” 亲家舅送灯是件美差——为了给出嫁的女儿挣足面子,春节前,总要给亲家舅置办新衣、新鞋、新帽。亲家舅到了姐夫家,还有太平面吃、压岁钱拿。 元宵节,福州除了制灯、观灯、送灯,还有燃灯的习俗。再好的花灯,在福州最晚正月二十九也要烧掉。 方炳桂介绍说,按旧时习俗,这天之后不烧掉花灯,就会不吉利。其实,把灯烧掉,是提醒孩子们年过完了,得收起玩心,好好读书了。 (福州日报记者 吴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