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福建新消费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也日新月异,人民与金融行业更加紧密的联系到一起。近年来出借银行卡的案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已经严重危害到正常的金融秩序,广大消费者应保护好自己的隐私,维护自身的权益,杜绝出售银行卡的行为。 【案例】 2020年10月,辖区某银行社区支行为一群高中生办理开卡业务时,发现学生手机号码均为新近开通,当询问开卡用途时,这群学生均沉默不语,当班工作人员当场拒绝办理开卡业务,并对这群学生进行教育宣导,告知出卖出租银行卡的危害。随后,发现这群高中生走出网点大厅后,其中一名学生疑似用手机与后台控制人员通话,存在有组织地集中开户嫌疑。 该行与当地反诈骗中心联系,反馈此异常开户情形。该市反诈中心立即组织当地刑侦开展调查,成功打掉1个收卡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缴获尚未卖出的银行卡5套。犯罪嫌疑人以每套200元的价格,专门组织学生开卡,再将银行卡以高价卖出。 【案例分析】 一般来说,出借银行卡案件具有以下几类特征: 一是高回报诱惑性。犯罪分子承诺给予高额的回报,出借者或出售者无需任何经济成本,而且还能获得固定的受益。孰不知这是以出卖自己信誉为代价的,得不偿失。 二是风险性。犯罪分子通常会告诉出借者或出售者,出借、出售银行账号对他们来说是完全无风险的行为,但其实出借者是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连带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六十五条之规定,出借他人账户的出借人将会受到1000或5000元以上的罚款。出借银行卡如果涉及民事案件,出借人有连带责任,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三是极强的隐蔽性。出售行为一般都在私下达成,双方具有很强的默契性。由于全程都是本人办理,手续合规,证件齐全,金融机构很难察觉出异常。因此,当案件被发现时,往往银行卡已经被非法使用很久了,犯罪潜伏期长,不利于理清责任归属。 【消费提示】 防范出借、出售银行卡风险,防止法律经济纠纷,我们给大家总结了一些注意事项。 其一、要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网银U盾等账户存取工具,保护好个人信息。发现买卖账户的犯罪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配合公安机关或开户银行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其二、不出租、出借、出售银行卡、账户、个人信息;不购买他人银行卡、账户、个人信息。不相信任何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邮件,切勿轻信非法机构和非法中介发布的小广告,不向他人泄露重要个人信息。 其三、拒绝高息诱惑,学习必要金融知识和法律常识,增强风险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