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福建新消费讯 银行卡盗刷是指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复制和窃取他人的银行卡及密码进行刷卡消费或者取现,给持卡人造成财产损失的违法活动。尤其是去年以来,涉及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的盗刷案件呈抬头趋势,不少持卡人反映在卡片密码未丢失的情况下、账户存款被完全陌生的第三方冒名转账支取,造成了财产损失。 【案例】 外籍消费者F先生在东南亚旅游期间发现其银行卡交易异常,回国后经银行核实,发现其账户在印度某银行被刷卡取现29笔共计金额3万余元。F先生随即报案并向发卡银行申诉,要求发卡银行按照“国际惯例”,赔付其账户涉嫌被盗存款的全部资金损失。经双方多次自行协商未果遂向福建省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申请调解。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一方面开展消费者教育,解释发卡银行和持卡人的权利义务,解析银行卡交易规则和“盗刷原理”,建议其主动调整诉求预期;另一方面,建议银行结合法院相关判例和类似事件处置的行业惯例,适当、合理提高责任承担比例。经调解员耐心解释、充分说理,双方最终认可并接受了调解意见,积极协商和解方案,并最终达成和解。 【案例分析】 类似银行卡盗刷纠纷,银行卡持卡人与发卡银行往往各执一词,双方对于由谁来承担赔偿责任存在着较大争议。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和密码始终由本人保管知晓,刷卡非本人所为,因此应当由发卡银行承担赔偿责任。而银行则主张银行依照合同约定,根据交易验证要素和交易指令履行了支付义务,不排除持卡人自己泄露了卡片及密码导致存款被盗。此类纠纷如进入诉讼程序,消费者还面临着举证困难的处境。 【消费提示】 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合同关系,当事双方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对于持卡人而言,也应尽到保管义务和注意义务。 一是要妥善保管个人银行卡和密码。切勿将银行卡交由他人使用,切勿将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交易验证要素告知他人,尽量避免将账户密码简单设置为生日数字或多个账户共用同一密码的情形。 二是要高度警惕“信息套取”陷阱。切勿点击、扫描、安装和使用来源不明的短信链接、二维码、手机应用软件和刷卡设备,慎重使用公用网络环境,避免被动泄露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 三是及时挂失止损、固定有利证据。一旦发生银行卡不明交易,应当第一时间固定非本人本卡操作的证据,立即挂失账户,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