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福建新消费讯 为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能源电力领域的技术交流,促进两岸能源电力的持续发展和融合发展,2021年海峡科技专家论坛分会场——海峡两岸能源电力发展论坛于6月25日在厦门举行。论坛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由国网福建电力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台湾科技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清华海峡研究院、思源海峡研究院、厦门供电公司共同承办。 本届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两岸能源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论坛以“绿色低碳 智慧用能 数字转型”为主题,聚焦能源电力转型和“双碳”目标,150位海峡两岸从事能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能源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主题报告、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共话两岸能源电力融合发展。 本次论坛设“2021年海峡两岸能源电力发展论坛”主论坛开幕式和专家主旨报告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主论坛开幕式上,公司总经理蔡鸿贤出席并致欢迎辞,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江云宝、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秘书长林铭山、台湾科技产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春源、清华海峡研究院副院长周远翔、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用电专委会主任委员张丽英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公司副总经理李功新主持开幕式。 蔡鸿贤代表国网福建电力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能源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电力系统是其中的主力军。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在能源领域既面临许多共同和相似的挑战,拥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他倡议,在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中展现电力担当,在打造能源数字化生态中展现电力作为,为打造能源转型技术高地贡献电力智慧,为加深两岸融合发展贡献电力力量。 江云宝说,本届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两岸能源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创新两岸能源电力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进一步释放两岸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合作潜力和发展动能,造福两岸民生福祉,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 林铭山认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已经成为共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有责任、有义务更好地发挥学会与台湾相关电力企业、学协会长期以来友好往来与交流合作的优势,为加强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助力两岸科技人才成长、推动两岸能源电力融合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王春源在线上致辞中指出,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很多台胞的重要祖籍地。进入新时代,两岸融合是中华民族人心所向。本次论坛为两岸能源电力科技创新、科技协同搭建了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两岸能源电力科技专家学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必将有力推动海峡两岸能源电力融合发展。 周远翔表示,两岸在能源领域面临诸多相似的挑战,在电力资源、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实现两岸能源合作正逢其时,不仅有助于解决台湾地区能源紧缺的燃眉之急,也是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有益尝试,体现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利益,促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张丽英说,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中国能源转型之路行稳致远,新能源的发展呈现了日新月著、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城市供电与可靠性专委会将着眼于新能源的发展,着力推动光伏发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可靠性的提升,为双碳研究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助力能源绿色转型。 在25日上午举办的主论坛专家主旨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作《双碳目标下电力系统发展及挑战》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作《能源革命和智慧能源助推双碳目标,从第四次到第五次工业革命的演变》主旨报告,福建富宸科技公司董事长施江霖作《激光半导体技术应用及节能减碳的重大意义》主旨报告,北京芯际科技CEO、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戴卫国作《区块链赋能碳交易和新能源消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主旨报告,国网福建电力总经理蔡鸿贤作《“绿色低碳、智慧用能”场景下两岸能源电力融合发展展望》主旨报告。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途径,电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干通道。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将形成以新能源为电量主体的电力系统。新能源资源不确定性、设备低抗扰弱支撑性导致安全问题突出,需要通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以协调解决。”郭剑波院士分析了电力系统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从充裕性、安全性、经济性三方面归纳了高比例新能源电量场景给电力系统带来的问题。他指出,需要统筹考虑安全、经济、环境,从灵活能力提升、平衡调控技术、综合提升技术、政策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形成技术体系与应对方案。 通过视频方式,陈清泉院士论述了创新驱动的要素、能源革命的内涵、智慧能源系统的架构和助推双碳目标的机理,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五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和演化,四网四流融合的基本理论,即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的融合,能源流、信息流、物资流、价值流的融合,以降低产业链的能源强度和排放强度,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他指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势必将形成高比例新能源电量的电力系统。通过四网四流融合推进我国能源转型,促进能源与物质的增值利用,助推碳中和。 来自台湾的施江霖博士介绍了VCSEL,即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主要优点和产品应用。他表示,随着VCSEL技术的成熟,以及在各种领域大量的使用,能大大节省能源的消耗,和LED相比将节省下大量的电能。 戴卫国博士指出,区块链以其独特的防篡改、可信存证、可信溯源、智能合约赋能特性,能够较好地支撑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记录、碳排放全要素的可信流转。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主体多元化、产业链条长等特点,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集电网企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用户主体等业务数据全节点上链的新能源全寿命周期使用平台,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数据贯通和安全共享,可确保新能源有序接入和全量消纳,是适应能源变革发展的有力举措。 蔡鸿贤表示,两岸地缘相通、能源资源禀赋相近,共同面临绿色减碳、能源电力安全和用能成本挑战,同样也拥有新能源富集、发展路径一致、技术优势互补、产业优势互补及政策支持有力等合作发展的基础。他认为,应推动福建与金门、马祖电力联网,共同开发台湾海峡风电、研究两岸电力互联方案,促进两岸能源电力领域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两岸融合发展,可实现两岸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实现电力资源互补互备,更好地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需要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有利于保障两岸电网的安全可靠供电。 本届论坛还分别组织海峡两岸能源电力新产品新技术交流、海峡两岸优秀电力科技论文交流、在闽台商电力营商环境优化暨能效服务产品发布会和《两岸电力能源互联网资源共享互补发展路径和对策研究》项目评审会等四场分会场活动,互通电力科技产业信息、分享电力科研新成果,凝聚电力科技新共识,有力推动海峡两岸能源电力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