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生产环节“两超一非”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抓好自查整改,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何为“两超一非”呢? 指食品生产环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问题。福州市市场监管局重拳出击,多措并举,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1、提前谋划,未雨绸缪根据上级通知精神和历年来食品生产风险排查,在驻局纪检监察组的指导下,对去年发生“两超一非”问题的生产企业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并重新梳理出“两超一非”问题的线索。 2、思想重视,高位推动 接到省、市纪委“点题整治”工作部署后,结合全市食品生产环节“两超一非”情况,立即着手制定整治方案。市局主要领导要求,坚决把省、市纪委的决策部署和整治决心贯彻到位。整治方案由市局分管领导组织相关单位研讨制定,经市局主要领导亲自把关,报市纪委审核同意后下发组织实施。 3、强化领导,协同推动 市局党组会同驻局纪检监察组共同召开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点题整治”推进会,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强调:“坚持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推动落实;坚持人民立场,强化执纪监督”。 市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敏受市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宗胜委托,要求:“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坚决扛起整治工作的主体责任,从严从实推进点题整治工作出实效”。 4、宣传发动,鼓浓氛围 做好政策宣贯,营造良好氛围。结合普法“六进”和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食品生产环节“两超一非”整治工作,共发放宣传材料3800多份,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食品安全治理,引导企业尚德守法、诚信经营、负起主体责任。 聚焦重点,全面整治 1、明确整治重点对象 企业名称中含有“生物”“科技”“医药”“营养”等字样的,获证类别为饮料(固体饮料、其他饮料)、糖果、果冻、代用茶、茶制品、其他酒、蜜饯、水果制品的食品生产企业及委托生产者;监督检查、投诉举报查处或产品抽检监测发现存在“两超一非”问题的食品生产者;明示或暗示有“通便”“减肥”“纤体”“壮阳”“降糖”等疾病预防、治疗及功能声称的食品生产者。 2、明确整治重点行为 添加非食品原料、非食用物质、药品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行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掺杂掺假、假冒伪劣。 3、明确整治重点环节 食品原料进货查验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环节,生产过程控制,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 多措并举,强力推进 1、督促企业自查自纠 要求全市739家企业对照《食品生产安全自查报告》开展自查,重点对生产许可保持条件、食品原料及添加剂使用、生产过程控制、标签标识管理等进行自查自纠。 2、严格生产环节监管 结合企业自查情况,重点检查企业是否超许可范围生产经营,原料是否合法合规,采购、投料等记录是否真实,是否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标签标识是否虚假,是否非法销售和虚假宣传等。 对发现涉嫌非法添加、非法声称产品功效的产品,要及时进行核查,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3、加大抽检监测力度 对有委托生产、涉嫌疾病预防、治疗及声称保健功能或“通便”“减肥”“纤体”“壮阳”“降糖”等类似宣传用语、有适宜人群或定量食用的食品,加大抽检监测力度。 ![]() 重点检验与宣传用语相关的物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非法添加咖啡因、匹克硫酸钠、伪麻黄碱、酚酞、西地那非、育亨宾、布洛芬、盐酸二甲双胍、γ-羟基丁酸、西布曲明等药品、非食用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严格执法,力求实效 对检查和抽检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置,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落实违法行为“处罚到人”。 ![]() 截至目前,专项整治共出动监管执法人员886人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344家次、小作坊256家;市局组织抽检的68批次食用植物油、粽子全部合格,其他食品抽检工作正有序展开;检查发现问题企业21家,责令整改20家,责令停产1家;全市已立案调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案件3起,办结2起,罚没款140821.73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