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福建新消费讯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闽东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展开了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进入新时代,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唱响“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赞歌,“三农”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脱贫攻坚结束“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我们践行“扶贫先扶志”“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理念,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全面完成7.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退出,形成了扶贫开发的“宁德模式”。贫困群众人均收入从2016年建档立卡初期的2738元增长到2020年的15573元,年均增幅达41.5%;贫困村农业总产值从2016年初的60亿元增长到2020年118.74亿元,村财收入从2016年底的村均5.34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5.84万元,提高近3倍,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 二是特色产业发展念好“山海经”。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理念,大力推动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发展。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4.14亿元,比2015年增长41.6%,年平均增长3.8%;“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700亿元,占比达94%,其中,大黄鱼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9%,居全省前列。 三是乡村建设留住“绿水青山”。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在全国率先完成所有行政村改厕改水,实现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全省率先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累计投入40多亿元用两年时间把这一“多年想干没干成”的大事落到实处,整治经验成为全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全市重点流域优良水质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绿盈乡村”累计占比达71.5%,森林覆盖率达68.65%,位居福建沿海城市首位。 四是老区发展实现“旧貌换新颜”。实施“老区工作优先行动”,出台支持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的七条措施,推进老区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所有县均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前列。当年总书记“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到的下党乡,现在进乡公路有5条,“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已彻底成为历史。 牢记使命,不懈追求。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闽东特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将做好几个方面: 一、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出新路子。做好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等工作,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接续推进脱贫地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保持政策资金倾斜力度,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二、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上迈上新台阶。推动“8+1”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4582”产业提升工程(建成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成8个农业产业强镇,培育22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加快形成“市、县、镇、村”有机衔接、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力争“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达2500亿元。 三、在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上展示新风貌。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启动实施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突出抓好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到72%。持续“抓两头带中间”,打造闽东特色乡村振兴示范线路24条。全力推进农村建设品质提升,争取用3至5年左右时间,使全市农村面貌有更明显变化。 四、在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上实现新提升。发挥国家普惠金融试验区优势,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强村”三年行动,力争到2025年底,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40%、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30%。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常态化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和金融助理员,带领农户增收致富。 回首百年路,奋进新征程。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宁德市将始终保持“弱鸟先飞”的奋斗姿态和“滴水穿石的韧劲”,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中,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