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福建新消费讯 当前,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今年以来,福建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全力推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实现“双过半”。 科学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乡村要振兴,规划要先行。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五留”规划理念,制定了《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坚持“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要求,省市县三级全面完成乡村振兴五年规划,12个专项小组分别编制专项规划或方案,县级全面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乡村规划编制委员会,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和规划管控全覆盖。扎实开展村庄分类,全省所有建制村按集聚提升中心类、转型融合城郊类、保护开发特色类、搬迁撤并衰退类4种类型,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确保振兴后的乡村要“像乡村”“是乡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坚持“四个不摘”,全面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深化省领导挂钩联系乡村振兴重点县和欠发达老区苏区县制度,保持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筹集资金政策不变,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充分利用“一键报贫”在线申报系统和热线服务电话,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筛查预警、基层干部定期跟踪走访的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今年上半年共受理农户申请2325户,逐户核实认定,并分层分类进行帮扶。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每月组织开展专项筛查,每季度研判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落实搬迁户发展生产和稳岗就业政策,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确保搬迁户有效融入社区生活。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促进其发挥应有作用和效益。 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我们坚持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创建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茶产业绿色发展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行动,健全秸秆、农膜和农药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体系,化肥农药持续减量,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1%,绿色农业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农业三产融合,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8亿元、比增4.8%,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974亿元、比增11%,农产品网络销售额234亿元、比增18%,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4000家、上半年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全方位开展“生态福建•绿色农业”宣传推介,“福”字号福建绿色优质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扩大。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稳步提升农村建设品质。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我们坚持以农村建设品质提升为抓手,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压实属地责任,将居住、交通、水环境、风貌、管理品质和样板工程等6类19项重点建设任务逐项明确量化指标,生成项目清单,细化到县(市、区),并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加强工作调度,坚持每月一调度,对各市、县(区)进行排名通报。强化督促检查,运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互联网+督查”平台,接受社会监督,今年以来共办理投诉举报398件;督促各地对国家组织的检查和省政府专项督查发现的问题,即知即改、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压茬推进落实,每季度召开一次农村建设品质提升现场推进会,推动各项工作落深落实落细。八闽乡村不断焕发新颜,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 下一步,要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和省政府工作要求,对标对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贡献“三农”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