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福建新消费讯 近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进口冷链食品还能吃吗?选购时要注意什么?接触后该如何消毒?接下来让小编带你看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知识~ 1、什么是进口冷链食品? 按照2021年3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冷藏、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GB/T 24616-2019)规定: 冷藏食品(chilled foods):在8℃以下、冻结点以上条件下储运及销售的食品;(冻结点:水0℃,牛奶-0.6℃,冻肉-2℃) 冷冻食品(frozen foods):在小于或等于-18℃条件下储运及销售的食品; 物流包装(logistics package):在物流过程中,对销售包装食品进行的再次包装。 进口冷链食品是指从符合上述贮运温度及物流包装要求的,从中国大陆外进口的食品,包括已进口未生产加工的冷链食品。 2、接触了核酸阳性的冷链食品,会被传染吗? 冷链食品总体阳性率很低,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消毒就是针对包装表面的消毒,主要预防流转中可能存在的接触感染风险。此外,核酸阳性不一定代表它具有传染性,消毒是灭活病毒,不是破坏核酸,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的片段查出来都可能是阳性,不用过度紧张。 3、进口冷链食品还能放心食用吗? 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人与人密切接触来传播,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感染人群是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等。到目前没有发现因消费者接触食品和外包装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报告。 4、选购冷链食品时要注意什么? 一是到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选购食品。 二是正确佩戴口罩,尽量不要到人流多的地方购物,保持1米安全距离。 三是在整个购物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口、眼、鼻。 四是海淘、代购境外国家或地区商品,要关注海关食品检疫信息,做好外包装消毒和自我防护。 五是要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 5、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后具体该如何消毒? 一是按照“七步法”洗手,如果不放心,可以再加上手部消毒剂。 二是及时清洗可能接触冷链食品的炊具,清洗时应防止飞溅。 三是刀、砧板可以用开水烫一烫、煮一煮,用60度的水浸泡一段时间。可以等它干了以后,喷75%的酒精或者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 四是案台也可以考虑用酒精、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五是残渣要及时收集,送到垃圾收集点。最好能把冷冻食品的垃圾用一个小包装起来,及时送出去。 6、进口冷链食品如何监管与溯源? 为保障进口冷链食品安全,漳州市市场监管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部署要求,强化“人物同防”措施,筑牢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网。所有进入我市的进口冷链食品均需取得“海关报关单、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和消毒证明”(以下简称“四证”),提前24小时向所在地市场监管、卫健、商务、交通运输部门报备,食品抵漳后立即进入当地集中监管仓,监管人员查验“四证”,企业取得进口冷链食品“一品一码”溯源凭证后,方可生产加工和对外流通销售。 漳州市场监管部门严格督促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要求,加强冷链食品管控措施自查,重点对“原料验收、冷藏冷冻库和人员管控”等各环节的检查,切实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及应急演练,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同时全面优化智慧监管平台,运用漳州市一品一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的进口冷链食品模块,及时收集生产经营企业“原料种类数量、销售流向、核酸检测、重点人员疫苗接种”等疫情防控数据情况,切实做到“来源可溯、过程可控、去向可追”。并要求所有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者必须在经营场所相应显著位置公示“进口冷链食品”字样,公示食品“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消毒证明”。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广大消费者要科学防疫,理性消费,合理膳食,减盐、减油、减糖,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