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关于警惕伪造银行“贷款产品”信息诈骗的风险提示

来源:福建银保监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21 17:35:55    分享到:

受全球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部分群众、企业面临资金困难。近期,部分金融消费者在电话、短信等渠道收到伪造银行“贷款产品”的相关宣传信息,并附业务办理链接。一些消费者根据伪造信息内容下载手机APP、填写个人银行账户和密码后发现银行账户存款不翼而飞。 

伪造银行贷款产品信息诈骗行为通常有以下步骤:

一是骗子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途径散布贷款信息,通常使用“超低利息、超快到账、超高额度”等噱头引诱消费者点击广告链接,并利用国内各大银行的招牌取得消费者信任。

二是消费者根据要求下载所谓的“手机银行”APP或点击链接进入“银行官网”之后,会发现所呈现的网站和正确的网站相似,大部分消费者因此打消顾虑,在网站里输入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密码、手机号等信息,殊不知这是骗子伪造的网站或手机客户端。

三是在输入个人信息后,网站会以“输入信息错误”“个人账户异常”等理由,宣称消费者账户被冻结,引诱消费者与网站“客服人员”联系,并进一步诱导消费者向特定账户转款缴纳“解冻费”“验证金”等费用;部分虚假网站会先行告知消费者贷款已下放,向消费者发送虚假账户余额变动短信,并要求消费者向指定账户缴交“手续费”“提现费”等。一旦消费者按照骗子要求转款后,骗子便会关闭诈骗网站或APP,并将受害人拉黑。

福建银保监局提醒广大消费者

务必警惕银行“贷款产品”信息诈骗行为

保护个人财产安全

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可疑信息莫回应,个人资料需保密。据反诈中心提示,骗子发送短信号码大多为00、10开头的长号,收到此类来源不明的银行产品、服务信息,在无法核实信息来源时切勿点击链接或拨打链接附带的“客服人员”电话;不轻易将个人身份信息、手机号码、银行账户密码等告知他人或登录可疑网站,不随意向他人透露接收到的手机验证码信息。

二、异常信息莫惊慌,网上转账需谨慎。在收到“账户异常”“资金冻结”“将影响征信”等提示后无需惊慌,应保持冷静,暂停下一步操作,致电银行官方客服或到附近银行网点咨询,判断信息真伪。正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切勿未经核实向陌生账号转账。一旦发现被骗,应在第一时间报警并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电话及时止损。

三、核实信息莫轻信,借款融资需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可轻信“免息”“免担保”“不上征信”等夸张宣传广告,有资金需求的消费者,应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通过网络渠道、手机银行等方式办理业务应多方核实信息,部分虚假网站故意使用与银行官网接近的字母组合如ccbt、icbt等,广大消费者进行操作时,应擦亮双眼,审慎辨别。


责任编辑:沙鹏成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