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泉州银保监分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各项决策部署,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引领辖区银行业保险业“四个聚力”,提升服务泉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质效。 聚力重点领域 支持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项目、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集聚,进一步增强经济整体好转的动能。 1、有力支持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引导银行业机构主动对接重点项目建设融资需求,全年累计为重点项目发放贷款384.43亿元,增长26.73%;推动引入险资直投超30亿元,通过债券、金融产品等形式,有力支持25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2、有力保障制造业融资需求 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考评体系,提高制造业贷款考核权重,推进制造业贷款“双提升”工程,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至2022年末,辖区制造业贷款增长11.66%,连续35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 ▲工商银行泉州分行走访了解德化陶瓷企业金融服务需求 3、有力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联合相关部门举办“专精特新八闽行—泉州站”启动仪式暨泉州市“专精特新”政策宣讲及企业融资对接会,推进“专精特新”育苗工程,组织银行业机构走访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协调解决企业合理融资诉求41个。至2022年末,辖区“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超69亿元。 4、有力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推动出台《2022年泉州市普惠和绿色金融试点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工作方案》,创新推进金融服务绿色经济产业三年行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支持绿色经济产业加快发展。至2022年末,辖区银行业绿色贷款余额485.18亿元,增长57.52%。 聚力稳企纾困 帮扶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主动靠前,认真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联合相关部门创新推出金融抗疫纾困“组合拳”,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有效应对疫情冲击。 持续加大纾困贷款投放力度 联合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创新纾困贷批量担保业务模式,推动银行业紧密对接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融资需求,全年累计投放各类纾困贷款202.32亿元,贷款规模居全省首位。 持续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 引导银行业机构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金融服务,对确有还款意愿和吸纳就业能力、受疫情影响存在临时性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做好接续融资安排,落实落细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全年累计为3.47万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货车司机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618.05亿元。 持续完善政银保企对接机制 指导汇编全市银行保险机构33款特色金融产品,得到相关权威公众号转载宣传,推动银保企对接一“点”就通;创新搭建“政银企担”融资对接机制,推动银行业机构对接纺织鞋服等重点产业链企业融资需求,累计成功对接企业1149家,放款金额230.80亿元。 聚力共同富裕 推动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立足本地实际,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持续深化普惠金融服务,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银企和谐共荣,切实发挥金融促进共同富裕作用。 1、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持续提升 大力推动国家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创建,推动出台《泉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探索设立乡村振兴风险补偿资金,深入开展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泉州方案’”“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宣传40余期,凝聚金融力量支持乡村振兴。 ▲泉州农商银行金融助理向农户了解生产经营及金融需求 2、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断深化 出台《泉州银保监分局加快推进“新市民•圆梦桥”金融服务工作方案》,创新推进 “新市民•圆梦桥”专项行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围绕新市民创业、住房、医疗等各方面需求,打造新市民金融服务生态圈。2022年,辖区银行保险机构设立3个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推出新市民金融产品40多款,新市民服务窗口实现县域“全覆盖”。 ▲兴业消费金融公司向新市民介绍“兴才计划“产品 3、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现增量降本 落实月度监测通报机制,督促银行业机构优化业务流程,加快投放进度,持续加强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2022年,辖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6.74%,贷款户数增加3.58万户,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比年初下降0.47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泉州市分行客户经理利用移动展业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4、保险保障功能作用进一步强化 引导保险机构回归保障本源,充分发挥保险“稳定器”“减震器”作用,累计为泉州经济社会提供12.72万亿元风险保障,较上年增长38.26%;深化巩固车险综合改革成效,至2022年末,辖区车险车均保费较改革前下降11.94%,保险保障金额较改革初期增长122.76%,综合赔付率较改革前上升7.6个百分点,实现“降价、增保、提质”目标。 聚力金融生态 推动风险防控有力有序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防风险”和“促发展”关系,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增强风险监管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推动银行业机构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多措并举加快不良贷款处置。2022年,辖区银行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资产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加强跨部门联动化险合力,设立全省首个地级市反保险欺诈中心,协同相关部门深入整治“代理退保”黑产乱象,加大对非法放贷、新型电信诈骗等领域打击力度,维护良好金融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