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到来,冷饮食品消费进入旺季。然而,在高温环境下不仅微生物繁殖加速,食物易腐败变质,冷饮食品也同样存在食用安全风险。为帮助大家科学选购、安全享用冷饮食品,福建市场监管从选购、储存和食用等多角度进行消费提示。 一、选购冷饮食品:严把“四关”,杜绝隐患 01、资质关:选择正规渠道 购买冷饮食品时,应优先选择证照齐全的商超、便利店或品牌连锁店,尽量避免在无证流动摊贩或卫生条件差的店铺购买冷饮食品,此类场所的冷藏设备可能无法保障食品低温储存要求,易滋生细菌。 02、包装关:检查标签与外观 仔细核对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并仔细观察包装完整性,若发现包装破损、漏气、变形或冰晶结块(可能因反复冻融导致),此类产品可能已受微生物污染或氧化变质,应避免购买。 03、成分关:警惕添加剂与色素 冷饮食品中常见的合成色素(如诱惑红、亮蓝)和甜味剂(如甜蜜素)虽然可以增加产品的观感和口感,但是若食用过量,很容易引发过敏或代谢负担。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成分简单、添加剂少的冷饮食品,避免选购颜色过于鲜艳的产品。 04、品类关:慎选高风险产品 慎购散装冷饮食品(如无包装冰淇淋、鲜榨果汁),建议以预包装产品为优选。 二、储存与加工:细节决定安全 01、家庭储存:快速冷藏,分类存放 冷饮食品购买后应尽快放入冰箱冷冻室(-18℃以下)或冷藏室(0~4℃),避免在室温下暴露超过30分钟。储存时应注意与其他生鲜食品(如肉类、海鲜)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02、自制冷饮:把控原料与卫生 若自制饮品食品(如绿豆汤、酸梅汤),需确保原料新鲜,避免使用发芽土豆、变质水果等高风险食材。加工工具(如榨汁机、模具)使用前后需彻底消毒,避免微生物残留。 03、餐饮消费:关注加工环境 在外购买现制冷饮食品(如奶茶、冰沙)时,可观察操作台卫生状况,优先选择量化分级标识为“A级”的餐饮单位。若发现店员未戴手套、设备污渍明显,应谨慎购买。 三、科学饮用:适时适量,健康优先 01、饮用时间:避开敏感时段 在空腹或餐后立即饮用冷饮容易刺激胃黏膜,引发胃肠痉挛或消化不良,建议餐后30分钟至1小时内饮用冷饮。在剧烈运动后,因身体会大量出汗和血管扩张,立即饮用冷饮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建议可先补充常温淡盐水,待体温恢复后再适量饮用冷饮消暑。 02、控制摄入量 冷饮食品含糖量普遍较高,过量摄入容易引发肥胖、龋齿等问题。建议每日冷饮食品摄入量不超过200毫升,儿童、老人及糖尿病患者需进一步酌情减量。 0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肠道功能较弱,过量食用冷饮食品易引发腹泻;孕妇需警惕部分冷饮中的咖啡因对胎儿的影响;高血压患者应避免高盐冷饮食品(如咸味冰棒);痛风患者需慎选含果糖的饮品。 四、风险警示:常见问题与维权途径 01、微生物污染 许多冷饮食品相关餐饮具(如冰杯、吸管)因为消毒不彻底而导致可能存在大肠菌群超标等问题。消费者如发现冷饮食品有异味、异物,应立即停止食用。 02、食品添加剂滥用 部分商家为延长保质期或提升口感,违规添加防腐剂(如山梨酸)、甜味剂。如果长期摄入此类食品,会对身体造成一定伤害。 03、维权与举报 若购买的冷饮食品存在质量问题,可保留购物凭证(如小票、包装),拨打12315投诉,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在线提交证据。在线提交的平台包括:微信12315小程序、12315APP、www.12315.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