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消费网

5G新通话亟需解决商业模式难题

来源:中国电信     发布时间:2025-10-15 07:45:31

近日,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召开。5G新通话新一代AI通话应用“通话健康管家”在会上亮相,引发关注。此前,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的“5G新通话研讨会”上,一个关键目标被反复强调——到2027年底,中国5G新通话用户规模将突破1亿。这一目标预示着三大运营商将加速推进5G新通话技术的创新与商用落地,通过丰富应用场景、优化用户体验和加强生态合作,全面提升5G新通话服务的普及率与实用性。

5G新通话对运营商

具有重要意义

5G新通话是运营商基础通话业务的升级,为用户提供多媒体、可视化、全交互的全新体验,是基于5G网络推出的新一代通话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处长许明指出,新通话是5G公众应用的重要创新方向,对升级传统通信服务、打通数字服务“最后一公里”具有战略意义。

尽管运营商已在云计算、物联网、算力网络等领域加速布局,但5G新通话因其与用户最基础通信行为的深度绑定,被视为最具想象空间的转型路径之一。许明强调,新通话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服务模式的革新。例如,通过AI实时翻译功能,可消除跨境通信的语言障碍;结合AR技术,用户能在通话中展示3D模型或远程指导操作,这些场景将直接推动通信服务从“连接”向“价值创造”跃迁。对于运营商而言,新通话不仅是用户粘性的保障,更是拓展企业市场、切入垂直行业的重要工具。

目前,中国5G新通话已进入规模化发展快车道。据C114通信网报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已建成基于数据通道(DC)的新通话网络,用户总数突破5000万。国内主流品牌已有超80款机型支持该功能,终端生态初具规模。

5G新通话仍遇拦路虎

尽管前景广阔,5G新通话的发展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首先是技术碎片化问题。目前,三大运营商采用独立的SDK开发框架,导致终端厂商需为同一机型适配多套系统。以小米、三星等品牌为例,其手机需分别集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SDK,这不仅增加了开发成本和资源占用,更导致用户在不同网络下体验不一致。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缺失。当前,新通话的应用场景多集中于效率提升(如远程协作)和普惠民生(如无障碍通信),但直接产生收入的商业模式仍不清晰。运营商主要依赖基础套餐收费,而增值服务(如虚拟形象定制、高级翻译功能)的付费转化率较低。

协同破局:技术创新

与商业模式双轮驱动

业内专家指出,破解上述难题需产业链协同发力。一方面,运营商应推动SDK标准化,降低终端适配成本;另一方面,需探索“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付费”的分层商业模式,同时加强与垂直行业的合作,挖掘场景化需求。例如,通过与游戏厂商合作推出虚拟形象皮肤分成,或与跨境电商平台共建实时翻译服务生态,或可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此外,三大运营商将聚焦AI赋能的新型应用,深化语音通话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推动传统通话向智能化、交互化、服务化方向升级,同时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入与终端适配力度,积极培育市场需求,引导用户向5G新通话服务迁移,从而确保在2027年底前实现1亿用户规模的目标,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5G应用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陈锦锋


责任编辑:沙鹏成
首页 | 版权声明 |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公共服务 | 衣食住行 | 日常消费 | 图片 | 视频 | 区域

Copyright © 2020-2029 福建新消费 福建消费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邱兴亮律师
闽ICP备20009188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063号